跳到主要內容

春之謎題(二):碧綠似翡翠,嘗一口春天的滋味


輕風拂面,春意盎然。

清新的空氣中,瀰漫著萬物甦醒的蓬勃,原來這就是屬於春天的味道。


微風徐徐,溫暖的陽光灑落在田野上,散發著春天的朝氣,一股淡淡的青草味瀰漫在空氣當中,沁人心脾,眼前是一片綠油油的鼠麴草原,小巧如鼠耳狀的葉片還帶著早晨的露珠,在陽光下顯得熠熠生輝。


「唔…摘完這些應該就夠用了。」


一個小女孩綁著俏麗的羊角辮,噘起嘴喃喃自語,她手裡提著一個籃子,裡頭是一株又一株的鼠麴草。


放眼望去,鼠麴草遍布整個田野,並開滿了精緻的黃色小花,引來各戶人家前來採摘。


小女孩提著籃子,興高采烈的回到家中。


「媽媽,我回來了!」


小女孩笑開了眼,高興的遞出自己手中的籃子,分享她今天所收穫的戰利品。


小女孩的母親見狀,開心的稱讚道:「我們家美美真棒!今晚給你做好吃的!」


說完,便拿著籃子裡的鼠麴草,走到了廚房。


把籃子裡的鼠麴草洗乾淨,小女孩的母親細心的將它煮爛搗碎,並在鍋裡加了糖,和摻揉糯米漿做成粿皮。


手指靈巧的在粿皮上動作,小女孩的母親將搗成泥的樹豆餡包進了粿皮,鼠麴草的清香與樹豆餡的甜味,頓時撲鼻而來,引人食指大動。


「媽媽,還沒好嗎?」


早在餐桌上等待的小女孩,已經聞到了從廚房裡傳來的香味,忍不住向廚房裡喚了喚,心裡早已是迫不及待。


「好了好了,你可吃了。」


小女孩的母親端著盤子,從廚房裡走出來,她無奈地笑了笑,心想怎麼會有這麼貪吃的孩子。


只見一盤香糯甜美的青色團子被擺放在餐桌上。




改寫自《台灣府志》的〈鼠麴粿〉:


春來鼠麴田野長,家家採得小花黃; 


清明祭祖鼠麴粿,樹豆包餡甜又香。



(猜一時令飲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春之謎底(二):清明.草仔粿

四月,回憶與緬懷的季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這一天中,除了緬懷逝去的親人,替先人掃墓之外,祭拜先祖時,一定少不了這一項食物,那就是 — 草仔粿。 「草仔粿」,顧名思義,就是用草製作的粿類,它是清明節掃墓祭祀時常見的米製食物,故又稱「清明粿」。祭拜新墳時,為了表示對親人的哀思或祝福,會用鼠麴草、艾草等可食用的草類,摻入米中磨做粿,因此也被稱為「鼠麴粿」、「艾草粿」,在外觀上會呈現草綠色、墨綠色或黑褐色。 此外,草仔粿的別稱非常的多,如鹹龜粿、鼠麴粿、艾草粿、青草粿、草粿等,而在客家人中,他們稱草仔粿為「艾粄」,在台灣北部則大多被稱為「刺殼粿」,其較鄉下的地方則被戲稱為「牛屎粿」。 「粿」與「貴」 草仔粿與清明的淵源 草仔粿的起源,其實與寒食節有關,由於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的第 105 日,剛好大約在清明節前一、二天,長此以往下來,人們便將這兩個節日的習俗結合在一起,也開始在清明節吃起寒食。由於草仔粿只要事先將煮過的內餡用麵團包起來,蒸熟後就可以放上好幾天,因此逐漸成為清明節的代表食物。 此外,傳統草仔粿會在表面上印製龜模,其意義與涵義是希望子孫繁榮,並保佑子孫做生意能夠賺大錢。同時,再加上台語的「粿」和「貴」同音,在外型上又與墓園相似,所以草仔粿也被稱為「培墓粿」,有「拜粿有傢伙 ( 財產 ) 」之含義。 草仔粿的外皮軟 Q ,以糯米粉摻入鼠麴草或者艾草,製成外皮,帶著淡淡鼠麴草或艾草的清香,而內餡則因各家口味不同而異,最常見的有包碎豬肉、蝦米、蘿蔔絲乾等餡,味道偏鹹;不過也有味道偏甜、入口甜糯細膩,內裡包紅豆餡的草仔粿,這剛好與中國清明節的飲食有關。 清明時節.青團綠 在中國蘇州一帶,有與「草仔粿」相似的食物,他們稱為「青團」,或是「青糰子」,青團的內餡大多採用紅豆沙,也有花生、芝麻、肉鬆、蛋黃豆沙、梅乾菜、黑棗、桃仁等餡,外觀上相比「草仔粿」顯得較為圓潤,呈現像團子一樣的形狀,又因是草綠色的,故稱為「青團」。 在清明節吃青團是中國南方一帶的傳統習俗。這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點,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內,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芝麻所製成的,在口感上不甜不膩,卻帶有清淡的青草香氣。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筆下曾這樣描寫青團:  「搗青草為汁,和粉為團...

秋之謎題(二):晶瑩剔透,嚐盡鄉愁

金燦燦的稻穗,紅通通的楓葉,又來到這個深秋時節。 深深的秋天,深深的思念;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哀愁。 結束一周的繁忙,興奮地迎來周末的行程。美好的周六早晨,陽光明媚,空氣清晰,與好友們相約為期一周的阿爾卑斯山健行之旅! 來到瑞士工作了大概三年的時間,剛開始的我遭遇了許多挫折,語言不通、風俗民情不同、文化差異大、令看好自己的上司失望等等的情形,都使我壓力大到失眠了整整一年。因為如此,一度想要放棄並回國,多虧家人的鼓勵與支持,使我有繼續向前的動力。而這一年裡我努力的學習瑞士的文化、持續調適身心靈的狀態,並且結交了多位瑞士朋友,使自己盡快地融入瑞士的生活,也透過朋友們的照顧,讓獨自在異鄉的我不再覺得如此孤獨。 而這個周末就是這些朋友相約我前往阿爾卑斯山爬山健行!來到瑞士這麼久,一次都沒有去過阿爾卑斯山,所以對於這次的行程可以說是期待已久,且印象非常的深刻!雄偉的山峰,壯觀的景色,美得不自勝收,也驚得我久久合不攏嘴,山清水秀震撼著我的心靈,開闊了我的視野,壯闊的美景深深烙印進我的腦海,一輩子都無法忘卻這震懾住我的景致。 令我最為之動容的是當我登上頂峰的那份感動!經過自己的堅持與努力,最後成功登上頂峰,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群山峻嶺,以及山下渺小的房屋,這時才真正體會到杜甫所說「一覽眾山小」的感觸,那是多麼觸動人心的一幕啊!與此同時,忽然之間遙想起故鄉的山巒,心中湧起一分感慨,「如果這時我的家人們能夠與我一同欣賞美景,享受這份感動以及登上頂峰的成就感該有多好?」隨著這個念頭出現,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人也就不禁惆悵起來,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傷感的心情隨著秋風的吹拂逐漸地增加。 「來吧!一起來慶祝!」,飄遠的思緒突然被這句話給拉了回來,原來是同行的友人為了慶賀我們成功都上山頂而特別準備了神秘禮物。大傢夥圍坐在一起,喝著這令人沉醉的瓊漿,濃、純、香充分體現在這玉液當中,對於這時的我而言真是舉杯澆愁愁更愁啊!只好看看那南飛的鳥兒,希望牠可以將我的思念傳遞給我的家人們啊!雖然這次旅行帶著點感慨的情懷,卻也最令我難忘,最使我動容。 改編自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猜一時令飲食)

春之謎底(三):春節‧年糕

食年糕,年年「糕」升         每逢農曆過年的圍爐餐桌與供桌上,大家所熟悉的年菜一定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年糕。包括了甜吱吱的發糕、甜糕、八寶米糕、加鹽的蘿蔔糕等,甜的鹹的口味應有盡有。而年糕又稱為「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工作與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寓意著年年高,也是為了來年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傳統發糕除代表高升外,另外也有「發」之意。        年糕是糯米做的,也是很多人在過年時會選擇的年菜。年糕因地域而產生了不同變化,作法有也很多種,可以做為主食,也可以進行炒制、燉煮等等。南方風味偏鹹,常被片炒入菜或入湯食用;而北方年糕均以甜味為主,多用蒸、炸的方式烹飪,作主食或點心食用。         年糕除了追求美味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祈福驅邪,因此,過程也有很多禁忌,例如:禁用白糖製做,因為白色代表喪事,不說不吉利的話。煎年糕不能煎到焦,「焦」的台語發音與「赤」同音,意思是「貧」,發粿(糕)蒸得越開越好,象徵新的一年裡會越「發」。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品嘗美食自然是節日裡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年糕是黏性的,預示著家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也是有年年高的意思,來年的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年糕的樣式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製食品,義取年勝年,藉以其歲諗。」年糕以其「年年高」的諧音與層層相積的形態堪稱被中國人傾注了最多美好希冀的食物,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道裝點。 年糕的故事        關於年糕來歷的說法有數種。一說是人們為了要應付嚴冬時下山覓食的怪獸「年」而用糧食揉成條塊狀放在屋外,「年」吃了它便會心滿意足地離開,人們則可安心地迎新春,盡享和樂。年復一年,人們因此將年糕視作了吉祥賜福的食物,食年糕也成為春節的重要習俗;一說是「年」下山危害人民時被人們抓了起來,炸了吃,因而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