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標籤的文章

春之謎底(四):春節‧餃子

元寶的祝福        大家都知道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熱鬧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你也許已經聽說過許多關於春節的有趣風俗,吃餃子便是春節一個重要的習俗,而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這種習俗與餃子的形狀有關,餃子的形狀像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幣--元寶,象徵著財富,因此,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會帶來一年的財運。還有的家庭包餃子時會在某一個餃子裡包上一枚硬幣,吃到硬幣的那個人就會在新年裡格外好運。        還有一種習俗與中國傳統的計時制度有關,午夜12點後的第一個時辰被稱為「子時」,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農曆新年的伊始,「餃子」的發音和「交子」相似,取「更歲交子」的吉祥意思,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餃」和「交」諧音,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水餃中團聚的味道         隨著現代人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口味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與要求,吃餃子不再是一種奢望。小的時候總是在過年過節才能吃到餃子,現在就可以隨時隨地吃到餃子,也沒有太多時間去做手工餃子,而是花點錢去超市買速凍餃子,也可以去各種餃子館,選擇各種餡的餃子。雖然節省了很多時間,若是多年在外地工作沒有回家,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那種味道,失去的還有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的快樂時光。但最重要的是,餃子是一種帶有感情的食物,讓我們每次吃到都能想起母親的笑臉,還有擀麵皮包餃子的模樣,更不能忘的是一家人團聚的時光。         餃子吃的是味道,更是一種情懷。是逢年過節對家的想念,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餃子有許多種類與搭配,滿足大家對餃子之口腹之慾。肉的素的,蒸餃湯餃。但總在滿足口腹之慾後,就起了一些情感上的聯繫,吃飽了,總想起家鄉了。肚子餓了吃水餃,過年過節吃水餃,一起包水餃的日子最珍貴...

春之謎題(四):不變的是對家的想念,扁食捏似月牙灣

不論你已經走過多少春秋,不論你身上有多少皺褶, 我永遠不會覺得你已蒼老。素潔的外表下,是你濃郁芬芳的內心。 沉沉浮浮中,不變的是對家的想念,扁食捏似月牙灣……。  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有一段段像精美盒子的美麗回憶。打開了其中一個盒子,女孩的記憶停留在母親,眼尾些微的魚尾紋,隨著笑容瞇起的小眼睛,像極了月牙灣的模樣。還未包餡時,母親早已將長髮盤起,此時一根根銀絲卻調皮地竄了出來。不知何時母親已停下手中的活兒,看著母親的雙眼,笑瞇瞇地,就像天邊的月牙兒。母親熟練地將餡料包進麵皮裡,一顆顆圓滾飽滿的月牙餛飩就在女孩眼前。女孩小時候吃餛飩總是喜歡一邊吃一邊數:一個、兩個⋯⋯。 幾年之後,輪到母親靜靜地坐在飯桌前,眼前又出現了他們的身影。靜悄悄地,他們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看著女孩嫻熟的動作。拿起一張張麵皮,在掌心中攤開,將誘人的餡料放進麵皮裡,舞動著雙手,一件件藝術品就在女孩的手中誕生。一個個圓鼓鼓的樣子,都爭先恐後地跳入水中。 思念戛然而止,做了一碗熱騰騰的月牙餛飩,送到母親的身邊。「媽,吃點吧!女兒包的。」笑容混著幸福落在她的臉龐。 不管是母親包給女孩的,或是女孩長大後包給母親的月牙餛飩,都是將所有愛的味道包入,一口塞進嚼出回憶,深深藏在記憶深處。吃了一口蘊含隨著光陰堆疊的味道,無微不至的關愛,是家,是母親。 記憶中的味道喚醒了快要沉睡的味蕾,記憶中的味道勾起了沉重的鄉愁,記憶中的味道打開了心底的那扇門。味道有儲存記憶的功能,有些記憶並不會常常被想起,甚至,你都以為自己已經忘記了,但每當你觸碰到某種味道的時候,記憶的盒子隨即被打開,那段模糊的記憶逐漸清晰起來,某個歲月片段的心情也隨之甦醒。記憶中的味道是珍貴且充滿力量,它從未消失,只是暫時想不起來……。 改寫自胡秉言的《水餃》: 濃情半月包,蜜意摯融交。 承載親人愛,團圓守歲朝。 (猜一時令飲食)

春之謎底(三):春節‧年糕

食年糕,年年「糕」升         每逢農曆過年的圍爐餐桌與供桌上,大家所熟悉的年菜一定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年糕。包括了甜吱吱的發糕、甜糕、八寶米糕、加鹽的蘿蔔糕等,甜的鹹的口味應有盡有。而年糕又稱為「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工作與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寓意著年年高,也是為了來年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傳統發糕除代表高升外,另外也有「發」之意。        年糕是糯米做的,也是很多人在過年時會選擇的年菜。年糕因地域而產生了不同變化,作法有也很多種,可以做為主食,也可以進行炒制、燉煮等等。南方風味偏鹹,常被片炒入菜或入湯食用;而北方年糕均以甜味為主,多用蒸、炸的方式烹飪,作主食或點心食用。         年糕除了追求美味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祈福驅邪,因此,過程也有很多禁忌,例如:禁用白糖製做,因為白色代表喪事,不說不吉利的話。煎年糕不能煎到焦,「焦」的台語發音與「赤」同音,意思是「貧」,發粿(糕)蒸得越開越好,象徵新的一年裡會越「發」。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品嘗美食自然是節日裡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年糕是黏性的,預示著家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也是有年年高的意思,來年的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年糕的樣式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製食品,義取年勝年,藉以其歲諗。」年糕以其「年年高」的諧音與層層相積的形態堪稱被中國人傾注了最多美好希冀的食物,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道裝點。 年糕的故事        關於年糕來歷的說法有數種。一說是人們為了要應付嚴冬時下山覓食的怪獸「年」而用糧食揉成條塊狀放在屋外,「年」吃了它便會心滿意足地離開,人們則可安心地迎新春,盡享和樂。年復一年,人們因此將年糕視作了吉祥賜福的食物,食年糕也成為春節的重要習俗;一說是「年」下山危害人民時被人們抓了起來,炸了吃,因而謂之...

春之謎題(三):春在千門萬戶之中,帶給我們年年高升的新希望

一片一片綠葉飄落在眼前,結束了瑞雪紛飛的季節。 春天不遙遠了,迎來的是熱鬧喜慶的春節。 時序更新,是一年新的開始,期許所有人都能年年高升。 和暖與春節的氣息, 就在每一條街頭巷尾、每一家每一戶之中。 對於這位女孩來說,她期盼的春季,不僅是季節帶來的清新之感,萬物生氣盎然與蓬勃,還有熱鬧的春節。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張貼著一幅幅春聯,人們歡聲笑語。小朋友在路邊玩鞭炮,街邊的一些小商家在賣著各式各樣的春聯與鞭炮。超市裡也有許多人紛紛趕著採買年貨,小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拿著自己喜愛的禮物,大街上的每一個人都在這特別的節日,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連這位女孩也不例外。 在糕點店櫥窗玻璃前駐足許久的女孩,望著一盒盒精緻的春節禮盒,憶起了十三年前…..。 在女孩的記憶中,老家在農曆年底,都會有打甜粄、吃甜粄的習慣。每家每戶都會用糯米磨成粉打成甜粄,不管是家家戶戶門前、老祠堂、機關大院門口,時不時會有打甜粄的場面。記得曾經的夜晚,村子裡的小巷被米的熟香填滿了,鄉村之夜的寂靜,也被農家灶屋裡乓乓磕粿模的聲音敲的細碎,磕擊聲中還有農婦們呱呱的說笑,那就是鼓聲伴奏的小夜曲了。 在那時,小女孩或許不懂這其中的意涵,看見外婆在製作甜粄,只覺得期待吃到各式口味的甜粄,以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直到女孩長大成人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時,才明白外婆在這些甜粄中對於自己的期許。女孩非常懷念,小時候在春節,家裡做甜粄的氣氛。或許許多年因為工作忙碌沒辦法回家,卻透過了甜粄,聯繫了女孩與家鄉的感情。每當女孩遇到挫折時,總是能想起外婆製作的甜粄,有紅、白、黃三色,而白跟黃其實象徵了金銀,也是外婆希望女孩在工作上能夠順利,財源廣進,也希望女孩的生活能夠越來越好。 雖然女孩去過許多地方過年,她可以記得海邊的煙火,台北跨年夜101壯觀的夜色,也可以記得與一群好朋友們到各式餐廳慶祝春節,享用年菜,更可以在國外悠閒度假,透過電視轉播看見春節的熱鬧與盛況,但是,當這位女孩想起了老家,回到了老家過年,她才知道,這熟悉的感覺,熟悉的甜粄,其中的吉祥祝福之意是最為珍貴的。透過甜粄,透過飲食,聯繫起女孩與家鄉之間的情意,這是哪兒都取代不了的。 改寫自沈兆的七言佳句 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 年歲盼高時時利...

春之謎底(二):清明.草仔粿

四月,回憶與緬懷的季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這一天中,除了緬懷逝去的親人,替先人掃墓之外,祭拜先祖時,一定少不了這一項食物,那就是 — 草仔粿。 「草仔粿」,顧名思義,就是用草製作的粿類,它是清明節掃墓祭祀時常見的米製食物,故又稱「清明粿」。祭拜新墳時,為了表示對親人的哀思或祝福,會用鼠麴草、艾草等可食用的草類,摻入米中磨做粿,因此也被稱為「鼠麴粿」、「艾草粿」,在外觀上會呈現草綠色、墨綠色或黑褐色。 此外,草仔粿的別稱非常的多,如鹹龜粿、鼠麴粿、艾草粿、青草粿、草粿等,而在客家人中,他們稱草仔粿為「艾粄」,在台灣北部則大多被稱為「刺殼粿」,其較鄉下的地方則被戲稱為「牛屎粿」。 「粿」與「貴」 草仔粿與清明的淵源 草仔粿的起源,其實與寒食節有關,由於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的第 105 日,剛好大約在清明節前一、二天,長此以往下來,人們便將這兩個節日的習俗結合在一起,也開始在清明節吃起寒食。由於草仔粿只要事先將煮過的內餡用麵團包起來,蒸熟後就可以放上好幾天,因此逐漸成為清明節的代表食物。 此外,傳統草仔粿會在表面上印製龜模,其意義與涵義是希望子孫繁榮,並保佑子孫做生意能夠賺大錢。同時,再加上台語的「粿」和「貴」同音,在外型上又與墓園相似,所以草仔粿也被稱為「培墓粿」,有「拜粿有傢伙 ( 財產 ) 」之含義。 草仔粿的外皮軟 Q ,以糯米粉摻入鼠麴草或者艾草,製成外皮,帶著淡淡鼠麴草或艾草的清香,而內餡則因各家口味不同而異,最常見的有包碎豬肉、蝦米、蘿蔔絲乾等餡,味道偏鹹;不過也有味道偏甜、入口甜糯細膩,內裡包紅豆餡的草仔粿,這剛好與中國清明節的飲食有關。 清明時節.青團綠 在中國蘇州一帶,有與「草仔粿」相似的食物,他們稱為「青團」,或是「青糰子」,青團的內餡大多採用紅豆沙,也有花生、芝麻、肉鬆、蛋黃豆沙、梅乾菜、黑棗、桃仁等餡,外觀上相比「草仔粿」顯得較為圓潤,呈現像團子一樣的形狀,又因是草綠色的,故稱為「青團」。 在清明節吃青團是中國南方一帶的傳統習俗。這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點,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內,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芝麻所製成的,在口感上不甜不膩,卻帶有清淡的青草香氣。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筆下曾這樣描寫青團:  「搗青草為汁,和粉為團...

春之謎題(二):碧綠似翡翠,嘗一口春天的滋味

輕風拂面,春意盎然。 清新的空氣中,瀰漫著萬物甦醒的蓬勃, 原來這就是屬於春天的味道。 微風徐徐,溫暖的陽光灑落在田野上,散發著春天的朝氣,一股淡淡的青草味瀰漫在空氣當中,沁人心脾,眼前是一片綠油油的鼠麴草原,小巧如鼠耳狀的葉片還帶著早晨的露珠,在陽光下顯得熠熠生輝。 「唔…摘完這些應該就夠用了。」 一個小女孩綁著俏麗的羊角辮,噘起嘴喃喃自語,她手裡提著一個籃子,裡頭是一株又一株的鼠麴草。 放眼望去,鼠麴草遍布整個田野,並開滿了精緻的黃色小花,引來各戶人家前來採摘。 小女孩提著籃子,興高采烈的回到家中。 「媽媽,我回來了!」 小女孩笑開了眼,高興的遞出自己手中的籃子,分享她今天所收穫的戰利品。 小女孩的母親見狀,開心的稱讚道:「我們家美美真棒!今晚給你做好吃的!」 說完,便拿著籃子裡的鼠麴草,走到了廚房。 把籃子裡的鼠麴草洗乾淨,小女孩的母親細心的將它煮爛搗碎,並在鍋裡加了糖,和摻揉糯米漿做成粿皮。 手指靈巧的在粿皮上動作,小女孩的母親將搗成泥的樹豆餡包進了粿皮,鼠麴草的清香與樹豆餡的甜味,頓時撲鼻而來,引人食指大動。 「媽媽,還沒好嗎?」 早在餐桌上等待的小女孩,已經聞到了從廚房裡傳來的香味,忍不住向廚房裡喚了喚,心裡早已是迫不及待。 「好了好了,你可吃了。」 小女孩的母親端著盤子,從廚房裡走出來,她無奈地笑了笑,心想怎麼會有這麼貪吃的孩子。 只見一盤香糯甜美的青色團子被擺放在餐桌上。 改寫自《台灣府志》的〈鼠麴粿〉: 春來鼠麴田野長,家家採得小花黃;  清明祭祖鼠麴粿,樹豆包餡甜又香。 (猜一時令飲食)

春之謎底(一):清明.潤餅

        春日的溫暖與明媚,映照著細雨綿綿的時刻。除了期待連續假期之外,更有重要的節日─清明節。         提及清明節,人們能想到的是春天要出門踏青、不開伙所以吃生冷的食物,以及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一系列習俗。但其實,現今的清明節已包含農曆三月三日的上巳節和寒食節,最初的「清明」只是象徵著「春分」的節氣。         祭祀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在於,能夠表達對祖先的感恩、紓發其懷念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節日能夠凝聚家族間的向心力。當家人們因為重視祭祀、懷念祖先這件事而聚集在一起,它便不單單只是一個需要遵守的節日,而是人們賦予其意義並共同創造回憶的節日。 潤餅.前世今生         飲食時常是與記憶、情感連結而生的。在清明時節,人們因為祭祀的需求飲食需以方便為主,所以「潤餅」因而產生。除了為了祭祀人的需求之外,「潤餅」也是為求方便的祭品之一:         據說在太平天國時,當時閩南泉、漳地區,因捻匪作亂,兵荒馬亂之際,哪來的時間準備祭品祭祀祖?於是,將所有的食物放入麵皮中,以此當成祭墓的食物。         而潤餅最大的特色,除了方便之外,在我們既定印象中,清明只能吃冷食,「潤餅」也成為我們飲食的好選擇。         吃冷食,原自於寒食節的傳統。而寒食節的傳說:         相傳寒食節,是介之推的忌日。介之推為了不讓晉文公找到,寧可被火燒死,也不願下山。晉文公後悔介之推死於回祿之災,下令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不許民眾開火煮飯,只能喫冷食、涼拌食品,以此作為紀念。         在介紹完「潤餅」的緣由後,緊接著要介紹的是潤餅的「內容物」。         在潤餅中的餡料,在現代社會中,常見的不外乎:高麗菜絲、胡蘿蔔絲、韭菜段、紅蘿蔔絲、豆芽菜、菜甫等蔬菜及豆腐絲、豆乾絲、肉絲、蛋絲...

春之謎題(一):包入一個春季的蓬勃

春季,是一個浪漫的季節,也是一個思念的季節。 特別是在細雨綿綿的清晨,雲霧使人迷茫,有時甚至會失去方向感。 這天,來到那家坐落於菜市場內販賣點心甜食的小商店,在這個特定的時節中,擺出黃底紅字的旗幟,招搖的模樣,常讓人偶然經過,忍不住向商店內部觀望: 在鍋中,將麵粉灑落入並加入水進行攪拌,緊接著以順時針的方式攪拌,你會看到盆中如泥狀的麵糊成形。 接下來的步驟,是需要一些巧勁的。捧一團麵糊在手,將麵糊滑動於烤盤中,不快不慢,不多不少,剛剛好。 你會看見,麵糊慢慢的在烤盤中煎烤成型。那圓的恰到好處與柔軟適中的程度,也像明亮的月亮照耀著豐盛的酒席一般,引人垂涎。 看到這裡,讓人忍不住進入店內沾染季節的氛圍,並且走出商店時,手裡早已提著戰利品,一邊逛著市場,一邊想著: 我們回到家後,待熱呼呼的餅皮放涼,包入蔬菜的清香,包入各式的炒料,將即將滿溢而出的餡料,完好的包裹納入其中。這樣的豐盛,像是我們包入一個春季的蓬勃,比起滿桌的美食佳餚在眼前更加誘人。 改寫自《鷗社藝苑三集》的七言絕句: 麵粉如泥釜上煎,恍同皓月照瓊筵。 菜根自有清香在,勝得膏粱滿眼前。 (猜一時令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