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春之謎題(三):春在千門萬戶之中,帶給我們年年高升的新希望



一片一片綠葉飄落在眼前,結束了瑞雪紛飛的季節。

春天不遙遠了,迎來的是熱鬧喜慶的春節。

時序更新,是一年新的開始,期許所有人都能年年高升。

和暖與春節的氣息,就在每一條街頭巷尾、每一家每一戶之中。



對於這位女孩來說,她期盼的春季,不僅是季節帶來的清新之感,萬物生氣盎然與蓬勃,還有熱鬧的春節。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張貼著一幅幅春聯,人們歡聲笑語。小朋友在路邊玩鞭炮,街邊的一些小商家在賣著各式各樣的春聯與鞭炮。超市裡也有許多人紛紛趕著採買年貨,小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拿著自己喜愛的禮物,大街上的每一個人都在這特別的節日,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連這位女孩也不例外。

在糕點店櫥窗玻璃前駐足許久的女孩,望著一盒盒精緻的春節禮盒,憶起了十三年前…..。

在女孩的記憶中,老家在農曆年底,都會有打甜粄、吃甜粄的習慣。每家每戶都會用糯米磨成粉打成甜粄,不管是家家戶戶門前、老祠堂、機關大院門口,時不時會有打甜粄的場面。記得曾經的夜晚,村子裡的小巷被米的熟香填滿了,鄉村之夜的寂靜,也被農家灶屋裡乓乓磕粿模的聲音敲的細碎,磕擊聲中還有農婦們呱呱的說笑,那就是鼓聲伴奏的小夜曲了。

在那時,小女孩或許不懂這其中的意涵,看見外婆在製作甜粄,只覺得期待吃到各式口味的甜粄,以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直到女孩長大成人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時,才明白外婆在這些甜粄中對於自己的期許。女孩非常懷念,小時候在春節,家裡做甜粄的氣氛。或許許多年因為工作忙碌沒辦法回家,卻透過了甜粄,聯繫了女孩與家鄉的感情。每當女孩遇到挫折時,總是能想起外婆製作的甜粄,有紅、白、黃三色,而白跟黃其實象徵了金銀,也是外婆希望女孩在工作上能夠順利,財源廣進,也希望女孩的生活能夠越來越好。

雖然女孩去過許多地方過年,她可以記得海邊的煙火,台北跨年夜101壯觀的夜色,也可以記得與一群好朋友們到各式餐廳慶祝春節,享用年菜,更可以在國外悠閒度假,透過電視轉播看見春節的熱鬧與盛況,但是,當這位女孩想起了老家,回到了老家過年,她才知道,這熟悉的感覺,熟悉的甜粄,其中的吉祥祝福之意是最為珍貴的。透過甜粄,透過飲食,聯繫起女孩與家鄉之間的情意,這是哪兒都取代不了的。



改寫自沈兆的七言佳句

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

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猜一時令飲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春之謎底(二):清明.草仔粿

四月,回憶與緬懷的季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這一天中,除了緬懷逝去的親人,替先人掃墓之外,祭拜先祖時,一定少不了這一項食物,那就是 — 草仔粿。 「草仔粿」,顧名思義,就是用草製作的粿類,它是清明節掃墓祭祀時常見的米製食物,故又稱「清明粿」。祭拜新墳時,為了表示對親人的哀思或祝福,會用鼠麴草、艾草等可食用的草類,摻入米中磨做粿,因此也被稱為「鼠麴粿」、「艾草粿」,在外觀上會呈現草綠色、墨綠色或黑褐色。 此外,草仔粿的別稱非常的多,如鹹龜粿、鼠麴粿、艾草粿、青草粿、草粿等,而在客家人中,他們稱草仔粿為「艾粄」,在台灣北部則大多被稱為「刺殼粿」,其較鄉下的地方則被戲稱為「牛屎粿」。 「粿」與「貴」 草仔粿與清明的淵源 草仔粿的起源,其實與寒食節有關,由於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的第 105 日,剛好大約在清明節前一、二天,長此以往下來,人們便將這兩個節日的習俗結合在一起,也開始在清明節吃起寒食。由於草仔粿只要事先將煮過的內餡用麵團包起來,蒸熟後就可以放上好幾天,因此逐漸成為清明節的代表食物。 此外,傳統草仔粿會在表面上印製龜模,其意義與涵義是希望子孫繁榮,並保佑子孫做生意能夠賺大錢。同時,再加上台語的「粿」和「貴」同音,在外型上又與墓園相似,所以草仔粿也被稱為「培墓粿」,有「拜粿有傢伙 ( 財產 ) 」之含義。 草仔粿的外皮軟 Q ,以糯米粉摻入鼠麴草或者艾草,製成外皮,帶著淡淡鼠麴草或艾草的清香,而內餡則因各家口味不同而異,最常見的有包碎豬肉、蝦米、蘿蔔絲乾等餡,味道偏鹹;不過也有味道偏甜、入口甜糯細膩,內裡包紅豆餡的草仔粿,這剛好與中國清明節的飲食有關。 清明時節.青團綠 在中國蘇州一帶,有與「草仔粿」相似的食物,他們稱為「青團」,或是「青糰子」,青團的內餡大多採用紅豆沙,也有花生、芝麻、肉鬆、蛋黃豆沙、梅乾菜、黑棗、桃仁等餡,外觀上相比「草仔粿」顯得較為圓潤,呈現像團子一樣的形狀,又因是草綠色的,故稱為「青團」。 在清明節吃青團是中國南方一帶的傳統習俗。這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點,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內,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芝麻所製成的,在口感上不甜不膩,卻帶有清淡的青草香氣。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筆下曾這樣描寫青團:  「搗青草為汁,和粉為團,色如碧

春之謎底(一):清明.潤餅

        春日的溫暖與明媚,映照著細雨綿綿的時刻。除了期待連續假期之外,更有重要的節日─清明節。         提及清明節,人們能想到的是春天要出門踏青、不開伙所以吃生冷的食物,以及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一系列習俗。但其實,現今的清明節已包含農曆三月三日的上巳節和寒食節,最初的「清明」只是象徵著「春分」的節氣。         祭祀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在於,能夠表達對祖先的感恩、紓發其懷念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節日能夠凝聚家族間的向心力。當家人們因為重視祭祀、懷念祖先這件事而聚集在一起,它便不單單只是一個需要遵守的節日,而是人們賦予其意義並共同創造回憶的節日。 潤餅.前世今生         飲食時常是與記憶、情感連結而生的。在清明時節,人們因為祭祀的需求飲食需以方便為主,所以「潤餅」因而產生。除了為了祭祀人的需求之外,「潤餅」也是為求方便的祭品之一:         據說在太平天國時,當時閩南泉、漳地區,因捻匪作亂,兵荒馬亂之際,哪來的時間準備祭品祭祀祖?於是,將所有的食物放入麵皮中,以此當成祭墓的食物。         而潤餅最大的特色,除了方便之外,在我們既定印象中,清明只能吃冷食,「潤餅」也成為我們飲食的好選擇。         吃冷食,原自於寒食節的傳統。而寒食節的傳說:         相傳寒食節,是介之推的忌日。介之推為了不讓晉文公找到,寧可被火燒死,也不願下山。晉文公後悔介之推死於回祿之災,下令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不許民眾開火煮飯,只能喫冷食、涼拌食品,以此作為紀念。         在介紹完「潤餅」的緣由後,緊接著要介紹的是潤餅的「內容物」。         在潤餅中的餡料,在現代社會中,常見的不外乎:高麗菜絲、胡蘿蔔絲、韭菜段、紅蘿蔔絲、豆芽菜、菜甫等蔬菜及豆腐絲、豆乾絲、肉絲、蛋絲、蝦米,再灑上花生粉。有的地方也會因口味的不同,添加油麵,或是口味偏甜,會再加上糖粉。但在傳統的潤餅內餡中,主要的是以蔬菜為主,像是蒜苗、韭菜等當令食材,因具有刺激性,食之不僅止於味蕾上的享受,更能夠增加「陽氣」,使自己身體暖和起來,         但其實,吃潤餅的習俗,也不一定和清明有關。 社甫有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 《四時寶鏡》中也提到:「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

秋之謎題(一):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

夜色漸濃,一輪明月在秋夜裡蘊藏著情思,所謂花好月圓盼團圓…  此刻,是誰在思念著誰? 聽說思念就像秋夜裡的夜空,飄渺而無聲。 涼涼的秋風輕拂,每年的這一個秋夜,都是適合賞月的夜晚,人們常望著天上的明月而泛起了相思,彷彿將心中的思念寄託在風中,傾訴著自身的心意。 一個老人坐在庭院中,獨自欣賞著外頭的景色,在搖椅上輕輕地晃動著,今夜只有他一個人。 一旁的木桌上擺了一盒糕點,那是他住在國外的兒子寄回來的賀禮,他咬了一口糕餅,桂花與芝麻的香氣交織在一起,彷彿看見了當年漢代的湯官在御膳房裡揉著麵團,包著餡料兒。 巧製如白緞般的內盒,與纏繞花紋的紅綾外蓋,所包藏著的是滿滿的思念。 大口咬下的糕餅雖缺了一角,但就像天上的月光一樣,流光粼粼。 團圓的日子就在今夜,老人心想:若能與他的兒子一起賞月,吃著糕餅,即使人間已經沒有了當年漢代的餅師家,也不會像今夜一樣,獨自一人在庭院裡與月光陪伴。 孤單的背影與月光相互依偎,在這個蕭瑟的季節裡,那一盒的糕點是僅留的牽掛。 改寫自《全臺詩》中,鄭家珍的七言律詩:  桂花香裏雜胡麻,漢代湯官巧製誇。  練白猶疑飄素影,綾紅也似吐清華。  齧來蛟口邊曾缺,照徹蟾光色有加。  我願團圓同此夕,人間無復餅師家。 (猜一時令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