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年糕,年年「糕」升
每逢農曆過年的圍爐餐桌與供桌上,大家所熟悉的年菜一定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年糕。包括了甜吱吱的發糕、甜糕、八寶米糕、加鹽的蘿蔔糕等,甜的鹹的口味應有盡有。而年糕又稱為「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工作與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寓意著年年高,也是為了來年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傳統發糕除代表高升外,另外也有「發」之意。
年糕是糯米做的,也是很多人在過年時會選擇的年菜。年糕因地域而產生了不同變化,作法有也很多種,可以做為主食,也可以進行炒制、燉煮等等。南方風味偏鹹,常被片炒入菜或入湯食用;而北方年糕均以甜味為主,多用蒸、炸的方式烹飪,作主食或點心食用。
年糕除了追求美味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祈福驅邪,因此,過程也有很多禁忌,例如:禁用白糖製做,因為白色代表喪事,不說不吉利的話。煎年糕不能煎到焦,「焦」的台語發音與「赤」同音,意思是「貧」,發粿(糕)蒸得越開越好,象徵新的一年裡會越「發」。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品嘗美食自然是節日裡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年糕是黏性的,預示著家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也是有年年高的意思,來年的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年糕的樣式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製食品,義取年勝年,藉以其歲諗。」年糕以其「年年高」的諧音與層層相積的形態堪稱被中國人傾注了最多美好希冀的食物,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道裝點。
年糕的故事
關於年糕來歷的說法有數種。一說是人們為了要應付嚴冬時下山覓食的怪獸「年」而用糧食揉成條塊狀放在屋外,「年」吃了它便會心滿意足地離開,人們則可安心地迎新春,盡享和樂。年復一年,人們因此將年糕視作了吉祥賜福的食物,食年糕也成為春節的重要習俗;一說是「年」下山危害人民時被人們抓了起來,炸了吃,因而謂之「炸年糕」。還有一種說法,吳王夫差為了抵禦外敵,授命伍子胥建造闔閭城,城建完後,伍子胥有感吳王夫差恐會亡國,所以囑咐手下先行以糯米作好許多年糕,並將之埋於城牆之下,並告知若吳國被越王所滅時,百姓可以挖出年糕來充饑。果然,伍子胥遭讒言身亡,吳被越滅,饑民遍野,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話,便挖出城牆下的糯米糕,取出供百姓充饑。從此,為了紀念與銘記伍子胥的功績、忠烈以及他的高瞻遠矚,後人人家逢年製作年糕,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傳到全國各地,流傳到了今天。
透過飲食,傳承了許多典故,不僅讓我們每次在吃年糕時都能憶起這些故事,更時時刻刻發人深省。
年糕之象徵意義
蒸糕(吹粿)通常十二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開始蒸年糕,傳統口味有甜、鹹,有以下幾種:
1.甜粿(甜年糕):
甜的年糕一定要有,因為「吃甜甜,好過年」。甜粿是用糯米做的,吃年糕有「年年高」、「步步高升」的含義。
2.菜頭粿(蘿蔔糕):
蘿蔔糕就是菜頭粿,因為「菜頭粿,好彩頭」,而「菜頭」是當季最盛產的蔬菜,最符合經濟效益。菜頭粿是用再來米和蘿蔔一起蒸熟。
3.發粿(糕):
因為它的形狀像一朵花,而且發糕有「發財」的意思,因此有「發粿發財」一說。發糕以前會加紅朱膏(紅色色素)是為了和春節的紅春聯的紅相互輝映討吉利,但是現在人為了不吃太多色素,大都不使用色素了。
4.芋粿、包仔粿:
芋粿是用芋頭加糯米做成的糕點,具有「護(芋)護(芋)孫」的意思;而包仔粿則有「鹹的包金,甜的包銀」的吉祥意義,它也是糯米的製品。
不同樣貌之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象徵吉祥的年糕,是春節必吃食品。經過演進,年糕的形式口味早已五花八門。現代人比從前幸福多了,走進糕點店,就有各式各樣風味的年糕能夠選擇。
1.桂花楓糖年糕:楓糖是天然甜味劑,和桂花香氣相得益彰。
2.鹹年糕:油蔥香四溢的鹹年糕,主料為在來米加少許糯米,口感既有甜粿的香糯又有蘿蔔糕的鹹香。
3.夾心年糕: 一次嘗到2種口味的甜年糕,創意來自夾心餅乾。
4.柳橙年糕: 選未浸泡防腐劑的橙皮,才能做出香味和顏色最棒的柳橙年糕。
傳統年糕創意三吃
1.起酥年糕捲: 以起酥片包起切片的年糕與香菜、花生粉,放進烤箱烘烤,做成「起酥年糕捲」享用。
2.年糕餃子: 吃不完的年糕可以與起司、水果等餡料包於餃子皮中,製成「年糕餃子」,以中溫熱油炸來吃。
3.炸春捲年糕 : 甜年糕切片,加上海苔、腰果、香菜,用春捲皮捲起,以水沾黏封口,炸至金黃色即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