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春之謎底(三):春節‧年糕



食年糕,年年「糕」升


        每逢農曆過年的圍爐餐桌與供桌上,大家所熟悉的年菜一定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年糕。包括了甜吱吱的發糕、甜糕、八寶米糕、加鹽的蘿蔔糕等,甜的鹹的口味應有盡有。而年糕又稱為「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工作與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寓意著年年高,也是為了來年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傳統發糕除代表高升外,另外也有「發」之意。

       年糕是糯米做的,也是很多人在過年時會選擇的年菜。年糕因地域而產生了不同變化,作法有也很多種,可以做為主食,也可以進行炒制、燉煮等等。南方風味偏鹹,常被片炒入菜或入湯食用;而北方年糕均以甜味為主,多用蒸、炸的方式烹飪,作主食或點心食用。

        年糕除了追求美味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祈福驅邪,因此,過程也有很多禁忌,例如:禁用白糖製做,因為白色代表喪事,不說不吉利的話。煎年糕不能煎到焦,「焦」的台語發音與「赤」同音,意思是「貧」,發粿(糕)蒸得越開越好,象徵新的一年裡會越「發」。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品嘗美食自然是節日裡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年糕是黏性的,預示著家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也是有年年高的意思,來年的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年糕的樣式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製食品,義取年勝年,藉以其歲諗。」年糕以其「年年高」的諧音與層層相積的形態堪稱被中國人傾注了最多美好希冀的食物,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道裝點。


年糕的故事

       關於年糕來歷的說法有數種。一說是人們為了要應付嚴冬時下山覓食的怪獸「年」而用糧食揉成條塊狀放在屋外,「年」吃了它便會心滿意足地離開,人們則可安心地迎新春,盡享和樂。年復一年,人們因此將年糕視作了吉祥賜福的食物,食年糕也成為春節的重要習俗;一說是「年」下山危害人民時被人們抓了起來,炸了吃,因而謂之「炸年糕」。
     
       還有一種說法,吳王夫差為了抵禦外敵,授命伍子胥建造闔閭城,城建完後,伍子胥有感吳王夫差恐會亡國,所以囑咐手下先行以糯米作好許多年糕,並將之埋於城牆之下,並告知若吳國被越王所滅時,百姓可以挖出年糕來充饑。果然,伍子胥遭讒言身亡,吳被越滅,饑民遍野,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話,便挖出城牆下的糯米糕,取出供百姓充饑。從此,為了紀念與銘記伍子胥的功績、忠烈以及他的高瞻遠矚,後人人家逢年製作年糕,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傳到全國各地,流傳到了今天。

        透過飲食,傳承了許多典故,不僅讓我們每次在吃年糕時都能憶起這些故事,更時時刻刻發人深省。


年糕之象徵意義

蒸糕(吹粿)
通常十二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開始蒸年糕,傳統口味有甜、鹹,有以下幾種:

1.甜粿(甜年糕):
甜的年糕一定要有,因為「吃甜甜,好過年」。甜粿是用糯米做的,吃年糕有「年年高」、「步步高升」的含義。

2.菜頭粿(蘿蔔糕):
蘿蔔糕就是菜頭粿,因為「菜頭粿,好彩頭」,而「菜頭」是當季最盛產的蔬菜,最符合經濟效益。菜頭粿是用再來米和蘿蔔一起蒸熟。

3.發粿(糕):
因為它的形狀像一朵花,而且發糕有「發財」的意思,因此有「發粿發財」一說。發糕以前會加紅朱膏(紅色色素)是為了和春節的紅春聯的紅相互輝映討吉利,但是現在人為了不吃太多色素,大都不使用色素了。

4.芋粿、包仔粿:
芋粿是用芋頭加糯米做成的糕點,具有「護(芋)護(芋)孫」的意思;而包仔粿則有「鹹的包金,甜的包銀」的吉祥意義,它也是糯米的製品。


不同樣貌之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象徵吉祥的年糕,是春節必吃食品。經過演進,年糕的形式口味早已五花八門。現代人比從前幸福多了,走進糕點店,就有各式各樣風味的年糕能夠選擇。

1.桂花楓糖年糕:楓糖是天然甜味劑,和桂花香氣相得益彰。

2.鹹年糕:油蔥香四溢的鹹年糕,主料為在來米加少許糯米,口感既有甜粿的香糯又有蘿蔔糕的鹹香。

3.夾心年糕: 一次嘗到2種口味的甜年糕,創意來自夾心餅乾。

4.柳橙年糕: 選未浸泡防腐劑的橙皮,才能做出香味和顏色最棒的柳橙年糕。


傳統年糕創意三吃


1.起酥年糕捲: 以起酥片包起切片的年糕與香菜、花生粉,放進烤箱烘烤,做成「起酥年糕捲」享用。

2.年糕餃子: 吃不完的年糕可以與起司、水果等餡料包於餃子皮中,製成「年糕餃子」,以中溫熱油炸來吃。

3.炸春捲年糕 : 甜年糕切片,加上海苔、腰果、香菜,用春捲皮捲起,以水沾黏封口,炸至金黃色即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春之謎底(二):清明.草仔粿

四月,回憶與緬懷的季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這一天中,除了緬懷逝去的親人,替先人掃墓之外,祭拜先祖時,一定少不了這一項食物,那就是 — 草仔粿。 「草仔粿」,顧名思義,就是用草製作的粿類,它是清明節掃墓祭祀時常見的米製食物,故又稱「清明粿」。祭拜新墳時,為了表示對親人的哀思或祝福,會用鼠麴草、艾草等可食用的草類,摻入米中磨做粿,因此也被稱為「鼠麴粿」、「艾草粿」,在外觀上會呈現草綠色、墨綠色或黑褐色。 此外,草仔粿的別稱非常的多,如鹹龜粿、鼠麴粿、艾草粿、青草粿、草粿等,而在客家人中,他們稱草仔粿為「艾粄」,在台灣北部則大多被稱為「刺殼粿」,其較鄉下的地方則被戲稱為「牛屎粿」。 「粿」與「貴」 草仔粿與清明的淵源 草仔粿的起源,其實與寒食節有關,由於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的第 105 日,剛好大約在清明節前一、二天,長此以往下來,人們便將這兩個節日的習俗結合在一起,也開始在清明節吃起寒食。由於草仔粿只要事先將煮過的內餡用麵團包起來,蒸熟後就可以放上好幾天,因此逐漸成為清明節的代表食物。 此外,傳統草仔粿會在表面上印製龜模,其意義與涵義是希望子孫繁榮,並保佑子孫做生意能夠賺大錢。同時,再加上台語的「粿」和「貴」同音,在外型上又與墓園相似,所以草仔粿也被稱為「培墓粿」,有「拜粿有傢伙 ( 財產 ) 」之含義。 草仔粿的外皮軟 Q ,以糯米粉摻入鼠麴草或者艾草,製成外皮,帶著淡淡鼠麴草或艾草的清香,而內餡則因各家口味不同而異,最常見的有包碎豬肉、蝦米、蘿蔔絲乾等餡,味道偏鹹;不過也有味道偏甜、入口甜糯細膩,內裡包紅豆餡的草仔粿,這剛好與中國清明節的飲食有關。 清明時節.青團綠 在中國蘇州一帶,有與「草仔粿」相似的食物,他們稱為「青團」,或是「青糰子」,青團的內餡大多採用紅豆沙,也有花生、芝麻、肉鬆、蛋黃豆沙、梅乾菜、黑棗、桃仁等餡,外觀上相比「草仔粿」顯得較為圓潤,呈現像團子一樣的形狀,又因是草綠色的,故稱為「青團」。 在清明節吃青團是中國南方一帶的傳統習俗。這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點,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內,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芝麻所製成的,在口感上不甜不膩,卻帶有清淡的青草香氣。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筆下曾這樣描寫青團:  「搗青草為汁,和粉為團,色如碧

春之謎底(一):清明.潤餅

        春日的溫暖與明媚,映照著細雨綿綿的時刻。除了期待連續假期之外,更有重要的節日─清明節。         提及清明節,人們能想到的是春天要出門踏青、不開伙所以吃生冷的食物,以及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一系列習俗。但其實,現今的清明節已包含農曆三月三日的上巳節和寒食節,最初的「清明」只是象徵著「春分」的節氣。         祭祀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在於,能夠表達對祖先的感恩、紓發其懷念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節日能夠凝聚家族間的向心力。當家人們因為重視祭祀、懷念祖先這件事而聚集在一起,它便不單單只是一個需要遵守的節日,而是人們賦予其意義並共同創造回憶的節日。 潤餅.前世今生         飲食時常是與記憶、情感連結而生的。在清明時節,人們因為祭祀的需求飲食需以方便為主,所以「潤餅」因而產生。除了為了祭祀人的需求之外,「潤餅」也是為求方便的祭品之一:         據說在太平天國時,當時閩南泉、漳地區,因捻匪作亂,兵荒馬亂之際,哪來的時間準備祭品祭祀祖?於是,將所有的食物放入麵皮中,以此當成祭墓的食物。         而潤餅最大的特色,除了方便之外,在我們既定印象中,清明只能吃冷食,「潤餅」也成為我們飲食的好選擇。         吃冷食,原自於寒食節的傳統。而寒食節的傳說:         相傳寒食節,是介之推的忌日。介之推為了不讓晉文公找到,寧可被火燒死,也不願下山。晉文公後悔介之推死於回祿之災,下令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不許民眾開火煮飯,只能喫冷食、涼拌食品,以此作為紀念。         在介紹完「潤餅」的緣由後,緊接著要介紹的是潤餅的「內容物」。         在潤餅中的餡料,在現代社會中,常見的不外乎:高麗菜絲、胡蘿蔔絲、韭菜段、紅蘿蔔絲、豆芽菜、菜甫等蔬菜及豆腐絲、豆乾絲、肉絲、蛋絲、蝦米,再灑上花生粉。有的地方也會因口味的不同,添加油麵,或是口味偏甜,會再加上糖粉。但在傳統的潤餅內餡中,主要的是以蔬菜為主,像是蒜苗、韭菜等當令食材,因具有刺激性,食之不僅止於味蕾上的享受,更能夠增加「陽氣」,使自己身體暖和起來,         但其實,吃潤餅的習俗,也不一定和清明有關。 社甫有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 《四時寶鏡》中也提到:「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

秋之謎題(一):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

夜色漸濃,一輪明月在秋夜裡蘊藏著情思,所謂花好月圓盼團圓…  此刻,是誰在思念著誰? 聽說思念就像秋夜裡的夜空,飄渺而無聲。 涼涼的秋風輕拂,每年的這一個秋夜,都是適合賞月的夜晚,人們常望著天上的明月而泛起了相思,彷彿將心中的思念寄託在風中,傾訴著自身的心意。 一個老人坐在庭院中,獨自欣賞著外頭的景色,在搖椅上輕輕地晃動著,今夜只有他一個人。 一旁的木桌上擺了一盒糕點,那是他住在國外的兒子寄回來的賀禮,他咬了一口糕餅,桂花與芝麻的香氣交織在一起,彷彿看見了當年漢代的湯官在御膳房裡揉著麵團,包著餡料兒。 巧製如白緞般的內盒,與纏繞花紋的紅綾外蓋,所包藏著的是滿滿的思念。 大口咬下的糕餅雖缺了一角,但就像天上的月光一樣,流光粼粼。 團圓的日子就在今夜,老人心想:若能與他的兒子一起賞月,吃著糕餅,即使人間已經沒有了當年漢代的餅師家,也不會像今夜一樣,獨自一人在庭院裡與月光陪伴。 孤單的背影與月光相互依偎,在這個蕭瑟的季節裡,那一盒的糕點是僅留的牽掛。 改寫自《全臺詩》中,鄭家珍的七言律詩:  桂花香裏雜胡麻,漢代湯官巧製誇。  練白猶疑飄素影,綾紅也似吐清華。  齧來蛟口邊曾缺,照徹蟾光色有加。  我願團圓同此夕,人間無復餅師家。 (猜一時令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