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標籤的文章

冬之謎底:冬至.湯圓

冬至大如年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氣,這天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即為古人所說「陰極之日」,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陽氣漸漸回升,形成一個交接時刻,所以古人將冬至視為迎接陽氣的重要日子,與其他節氣相比,其重要性好比過年,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因此有「冬至大如年」一說。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這天,每個外出或在外地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這表示了年終有所歸宿的意思:而閩台地區則認為每年的冬至是全家人一同團聚的日子,所有人這天都必須回家祭祖,若是在外不回家的人就是不認祖宗,以上皆可看出冬至被人們所重視的程度。 根據記載,早在周朝,冬至就有國家祭祀大典,民間會利用冬至日到郊外進行祭天、祭祖的活動,當時是依循著周曆的;一直到漢武帝改為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與冬至分開,至此冬至節從漢代開始成為通行的節日。 團聚天、圓滿年 冬至過節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宋,一直延續至今。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會在這天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們也在這天祭拜自己的父母、祖先。在台灣,冬至稱為冬節,主要的民俗活動是搓湯圓祭拜家中諸神以及地基主,同時也會舉行祭祖活動,那麼在冬節這天,婦女們會在清早時開始「浮圓仔」,也就是煮湯圓,接著拿去祭拜神佛後,便再拿去祭祖,祭祀完畢後,全家人會團聚著一起品用湯圓,湯圓在這天又稱冬節圓;中國南方也會在冬至這天食用以米麵製成的圓形食品,即「湯團」、「團子」等,而湯糰有餡料者用作祭祖,無餡料者用作祭神。 兩個地區在冬至這天吃湯圓皆是象徵著圓滿、團圓,更寓意著全家人年終團聚,不只是期望每年的年終全家人都能圍坐在一起,一同享用冬節圓,享受過節的歡樂氣氛,更祈願來年每人都能圓滿、每年都能團圓。而冬至吃湯圓除了圓滿、團圓的寓意外,自古民間已有天地的觀念,湯圓的圓形即是象徵著天與陽,於是以圓象徵著在「陰極之日」迎接陽氣,具有「取圓以達陽氣」的意思。 一直以來無包餡湯圓即分為紅、白兩色,雖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但是為什麼是分成兩色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人們往往以紅、白兩色寄寓為「陰陽交泰」,這也是冬至這個節氣的重大指標,如前述所言,冬至為「陰極之日」,過了冬至,陽氣漸升,白晝漸長,而冬至恰恰成為了陰陽交替、晝夜長度交接的時刻,紅、白兩色湯圓即代表著冬至此項標誌。 相信大家都聽過...

冬之謎題:粉嫩如臉頰,雪白如皓月

       寒冬臘月,風雨淒淒。 枯黃的落葉,乾枯的枝條, 草木凋零的景象, 是寒冬的象徵。 但這不代表萬物的結束,而是新生命的開始。 炊煙裊裊,一縷一縷從那熟悉的三合院中飄散開來,我知道,一定是外婆又為了遠道回來的我們,親自烹煮一桌佳餚。 還未走到門口就聞到陣陣的飯菜香,明明還有點暈車的我,聞到這令人垂涎三尺的香味,難受的感覺頓時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肚子裡那如雷的聲響,咕嚕咕嚕的聲音,像是在跟我抗議五臟廟已許久未被祭拜了,真是太不虔誠了! 在這寒冷的冬夜,在這團聚的時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已過花甲之年的外婆,總會堅持親自下廚,煮出一道道秀色可餐的美食佳餚。而我最愛的,也是外婆最拿手的,就是那一顆顆模樣可愛的小圓球,粉、白兩色的小圓球平靜的沉浸在鍋裡,像是安靜地祈禱著自己將會是下個幸運兒,有幸被挑選到能夠坐上通往山洞的列車。 (桂花餡) 身為外婆的拿手菜,在餐桌上一定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可今天的小圓球卻擁有兩席!原來是外婆因為我們一家要回來團聚,特地大顯身手,煮了兩鍋不同口味的小圓球。一鍋是小圓球:包入桂花餡料,再裹入核桃仁,並搭配紅豆烹煮而成的甜湯。外婆會先將粒粒分明的紅豆洗淨並悶煮至軟爛,香甜的紅豆湯便準備就緒,接著再將小圓球煮熟,最後加入紅豆湯中,成為可口的甜品。而另一鍋是搭配蝦米、茼蒿、香菇、瘦肉等做成的鹹湯,外婆會先將配料洗淨、炒好,接著加水煮滾,在這個過程中再另外將小圓球煮熟,最後將小圓球加入湯中,成為美味的鹹湯。 早已抗議許久的五臟廟,驅使著我向外婆的拿手菜進行「猛烈的攻擊」,不一會兒的時間,滿滿的兩鍋湯品已經見底,只剩嘴裡殘留著的一點餘溫。 外婆的拿手菜、可口的小圓球,使我的冬天從未感到寒冷,反而有著被太陽擁抱的溫暖。 改寫自符曾的《上元竹枝詞》: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猜一時令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