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氣,這天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即為古人所說「陰極之日」,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陽氣漸漸回升,形成一個交接時刻,所以古人將冬至視為迎接陽氣的重要日子,與其他節氣相比,其重要性好比過年,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因此有「冬至大如年」一說。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這天,每個外出或在外地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這表示了年終有所歸宿的意思:而閩台地區則認為每年的冬至是全家人一同團聚的日子,所有人這天都必須回家祭祖,若是在外不回家的人就是不認祖宗,以上皆可看出冬至被人們所重視的程度。
根據記載,早在周朝,冬至就有國家祭祀大典,民間會利用冬至日到郊外進行祭天、祭祖的活動,當時是依循著周曆的;一直到漢武帝改為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與冬至分開,至此冬至節從漢代開始成為通行的節日。
團聚天、圓滿年
冬至過節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宋,一直延續至今。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會在這天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們也在這天祭拜自己的父母、祖先。在台灣,冬至稱為冬節,主要的民俗活動是搓湯圓祭拜家中諸神以及地基主,同時也會舉行祭祖活動,那麼在冬節這天,婦女們會在清早時開始「浮圓仔」,也就是煮湯圓,接著拿去祭拜神佛後,便再拿去祭祖,祭祀完畢後,全家人會團聚著一起品用湯圓,湯圓在這天又稱冬節圓;中國南方也會在冬至這天食用以米麵製成的圓形食品,即「湯團」、「團子」等,而湯糰有餡料者用作祭祖,無餡料者用作祭神。
兩個地區在冬至這天吃湯圓皆是象徵著圓滿、團圓,更寓意著全家人年終團聚,不只是期望每年的年終全家人都能圍坐在一起,一同享用冬節圓,享受過節的歡樂氣氛,更祈願來年每人都能圓滿、每年都能團圓。而冬至吃湯圓除了圓滿、團圓的寓意外,自古民間已有天地的觀念,湯圓的圓形即是象徵著天與陽,於是以圓象徵著在「陰極之日」迎接陽氣,具有「取圓以達陽氣」的意思。
一直以來無包餡湯圓即分為紅、白兩色,雖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但是為什麼是分成兩色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人們往往以紅、白兩色寄寓為「陰陽交泰」,這也是冬至這個節氣的重大指標,如前述所言,冬至為「陰極之日」,過了冬至,陽氣漸升,白晝漸長,而冬至恰恰成為了陰陽交替、晝夜長度交接的時刻,紅、白兩色湯圓即代表著冬至此項標誌。
相信大家都聽過在冬至這天「吃湯圓,長一歲」的說法,那麼這個觀念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是源自於「周曆」,至漢武帝以前,古代一直是遵循著周曆的,而周曆是以冬至為歲首的曆制,因此才會有吃了湯圓、過了冬至就長一歲的說法,南宋陸游就有這麼一句話:「吃進冬至飯便添一歲」,我們也能由此看出冬至吃湯圓象徵添歲的概念由來已久。
冬至與湯圓之淵源
人們在冬至吃湯圓有這樣一個傳說:
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冬至,在閩南地區的某個城市裡,來了衣衫襤褸的一家三口,他們已經窮困的淪為了乞丐,在這天寒地凍中,母親仍抵不過酷寒的天氣,不幸生病去世了,為了籌措喪葬費用,父親只好忍痛將女兒賣給有錢人家當奴婢,女兒一想到即將與相依為命的老父親分開,就悲痛欲絕的哭暈了過去,父親連忙向居民要來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將女兒灌醒,接著又要來了一些糯米圓給女兒吃,女兒不願獨享,父親便將其分為兩半,並對女兒說:「今日一別,就像這顆糯米圓分為兩半一樣,待我們團圓時在吃糯米圓好嗎?」殊不知這一別,老父親便音訊全無,女兒擔心父親找不到他,便向主人提議冬至也要酬謝門神,隨即搓了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黏在門環上,但仍不見老父親的身影,此後女兒便以此方式來懷念父親。而左鄰右舍也因此事認為糯米圓具有團圓的意義,便紛紛效法,在冬至吃糯米圓以此代表團圓,而這一習俗便漸漸傳播開來。
雞母狗仔
湯圓的種類與做法有很多,純糯米湯圓即為常見的紅、白湯圓,紅、白湯圓通常會與紅豆搭配作成可口的甜湯,或與茼蒿、蝦米、香菇、瘦肉等配料做成美味的鹹湯。市面上也有許多大湯圓,裡頭有時會包芝麻餡、豆沙餡、花生餡等,有時也會包肉,各式口味皆有。
而台灣民間為了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在搓湯圓時,也會將部分捏成牛、豬、雞、狗等造型,接著施以顏色點綴,形成供品,煮熟後與其他供品一同用以祭祀,即稱為「祭冬」。
最後筆者期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在冬至吃湯圓時能夠想起這些歷史與傳說,使這節日不在平淡,而是更有意義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