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春之謎底(四):春節‧餃子




元寶的祝福


       大家都知道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熱鬧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你也許已經聽說過許多關於春節的有趣風俗,吃餃子便是春節一個重要的習俗,而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這種習俗與餃子的形狀有關,餃子的形狀像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幣--元寶,象徵著財富,因此,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會帶來一年的財運。還有的家庭包餃子時會在某一個餃子裡包上一枚硬幣,吃到硬幣的那個人就會在新年裡格外好運。

       還有一種習俗與中國傳統的計時制度有關,午夜12點後的第一個時辰被稱為「子時」,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農曆新年的伊始,「餃子」的發音和「交子」相似,取「更歲交子」的吉祥意思,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餃」和「交」諧音,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水餃中團聚的味道


        隨著現代人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口味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與要求,吃餃子不再是一種奢望。小的時候總是在過年過節才能吃到餃子,現在就可以隨時隨地吃到餃子,也沒有太多時間去做手工餃子,而是花點錢去超市買速凍餃子,也可以去各種餃子館,選擇各種餡的餃子。雖然節省了很多時間,若是多年在外地工作沒有回家,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那種味道,失去的還有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的快樂時光。但最重要的是,餃子是一種帶有感情的食物,讓我們每次吃到都能想起母親的笑臉,還有擀麵皮包餃子的模樣,更不能忘的是一家人團聚的時光。

        餃子吃的是味道,更是一種情懷。是逢年過節對家的想念,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餃子有許多種類與搭配,滿足大家對餃子之口腹之慾。肉的素的,蒸餃湯餃。但總在滿足口腹之慾後,就起了一些情感上的聯繫,吃飽了,總想起家鄉了。肚子餓了吃水餃,過年過節吃水餃,一起包水餃的日子最珍貴,水餃總是帶給我們一絲心底的溫暖。


餃子的故事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為官時心懷慈悲,以救人為己任。之後他告老還鄉,有一回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他仿照之前在長沙用過的方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窮人捨藥治傷。那藥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捨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

       張仲景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暖和身心的同時,心裡也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

       餃子不但有如此暖心的故事,它本身也是讓人無法拒絕的誘惑。隨著時間的流逝,餃子已發展出各種各樣的包法。所以,光是餃子的各種樣式就已經足夠吸引你的目光了。



以不同形式呈現之餃子


       餃子作為傳統美食深受國人喜愛,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餃子的吃法也不再是單一的了,蒸餃、湯餃、餛飩等一系列做法,讓餃子的口味被充分的被發揮。

       常吃的餃子餡分為肉餡、素餡和三鮮餡三種。水餃的風味特色主要體現在其餡心上,因此,餡料調製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水餃的質量和口味。要製作出各種風味不同的水餃,關鍵是要掌握好各種餡料的調製方法。而常用來做餃子餡的原料分為兩類:一是肉蛋海鮮,包括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雞蛋、蝦、海參、海米、魚肉等等。二是蔬菜,包括了白菜、捲心菜、韭菜、茴香、芹菜、香菇、冬瓜、南瓜、胡蘿蔔、白蘿蔔、蘑菇、香芹、辣椒、西紅柿、小白菜、香菜、蘑菇、蒜苗、蒜黃、冬筍、西瓜皮、蕨菜、酸菜等等。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例如: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形式看似簡單, 可在餃子製作的過程中,每一道工藝都很用心,每一個餃子都是薄皮大餡,搭配上不一樣的包餡,每一口都是味覺的享受。這裡的蒸餃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打開蒸籠,冒著熱騰騰的蒸汽。香味早已散發出來。讓我們細細品味,滿口留香。



不同餃子之寓意


芹菜餡:勤財之意。勤即經常,勤密(頻繁)之意。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的財富源源不斷。謂之勤財。

韭菜餡:久財之意。久即時間長、久遠,長時間裏,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謂之久財。

菜餡:財到之意,財神到家越過越發。

白菜餡:百財之意,各式各樣的財富,撲面而來。

香菇餡:鼓財之意,腰包鼓鼓,一路向上的財運。

酸菜餡:算財之意。算即核計,清算。凡是能算到的都將成爲自己的財富。謂之算財。

野菜餡:野財之意。野:即野外,或為意外。有意外的財富等著你去拿。

肉菜餡:即有財之意。有:即存在。謂之有財(財通才)。

肉餡:有財之意,能看到和不能看到的財富這一年都會來,大財運。

馬肉餡:馬財之意,是馬到成功,來錢速度快。

豬肉餡:住財之意,財富來了就不走了,住在這裏生根發芽。

魚肉餡:餘財之意,家有多出來的錢花不完,年年有餘。

牛肉餡:牛財之意。牛即牛氣之意,炒股朋友們的最愛,一路牛市。

羊肉餡:洋財之意。是做水貨生意的最愛。

驢肉餡:綠財之意,是和大地有關的人的最愛,種植或者批發植物類的人都能賺到錢。



       儘管這些都是爲了烘托節日氣氛,是人們祈求來年吉祥如意所期盼的一種心理暗示,但也為年節增加了更多喜氣洋洋的氣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春之謎底(二):清明.草仔粿

四月,回憶與緬懷的季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這一天中,除了緬懷逝去的親人,替先人掃墓之外,祭拜先祖時,一定少不了這一項食物,那就是 — 草仔粿。 「草仔粿」,顧名思義,就是用草製作的粿類,它是清明節掃墓祭祀時常見的米製食物,故又稱「清明粿」。祭拜新墳時,為了表示對親人的哀思或祝福,會用鼠麴草、艾草等可食用的草類,摻入米中磨做粿,因此也被稱為「鼠麴粿」、「艾草粿」,在外觀上會呈現草綠色、墨綠色或黑褐色。 此外,草仔粿的別稱非常的多,如鹹龜粿、鼠麴粿、艾草粿、青草粿、草粿等,而在客家人中,他們稱草仔粿為「艾粄」,在台灣北部則大多被稱為「刺殼粿」,其較鄉下的地方則被戲稱為「牛屎粿」。 「粿」與「貴」 草仔粿與清明的淵源 草仔粿的起源,其實與寒食節有關,由於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的第 105 日,剛好大約在清明節前一、二天,長此以往下來,人們便將這兩個節日的習俗結合在一起,也開始在清明節吃起寒食。由於草仔粿只要事先將煮過的內餡用麵團包起來,蒸熟後就可以放上好幾天,因此逐漸成為清明節的代表食物。 此外,傳統草仔粿會在表面上印製龜模,其意義與涵義是希望子孫繁榮,並保佑子孫做生意能夠賺大錢。同時,再加上台語的「粿」和「貴」同音,在外型上又與墓園相似,所以草仔粿也被稱為「培墓粿」,有「拜粿有傢伙 ( 財產 ) 」之含義。 草仔粿的外皮軟 Q ,以糯米粉摻入鼠麴草或者艾草,製成外皮,帶著淡淡鼠麴草或艾草的清香,而內餡則因各家口味不同而異,最常見的有包碎豬肉、蝦米、蘿蔔絲乾等餡,味道偏鹹;不過也有味道偏甜、入口甜糯細膩,內裡包紅豆餡的草仔粿,這剛好與中國清明節的飲食有關。 清明時節.青團綠 在中國蘇州一帶,有與「草仔粿」相似的食物,他們稱為「青團」,或是「青糰子」,青團的內餡大多採用紅豆沙,也有花生、芝麻、肉鬆、蛋黃豆沙、梅乾菜、黑棗、桃仁等餡,外觀上相比「草仔粿」顯得較為圓潤,呈現像團子一樣的形狀,又因是草綠色的,故稱為「青團」。 在清明節吃青團是中國南方一帶的傳統習俗。這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點,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內,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芝麻所製成的,在口感上不甜不膩,卻帶有清淡的青草香氣。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筆下曾這樣描寫青團:  「搗青草為汁,和粉為團,色如碧

春之謎底(一):清明.潤餅

        春日的溫暖與明媚,映照著細雨綿綿的時刻。除了期待連續假期之外,更有重要的節日─清明節。         提及清明節,人們能想到的是春天要出門踏青、不開伙所以吃生冷的食物,以及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一系列習俗。但其實,現今的清明節已包含農曆三月三日的上巳節和寒食節,最初的「清明」只是象徵著「春分」的節氣。         祭祀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在於,能夠表達對祖先的感恩、紓發其懷念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節日能夠凝聚家族間的向心力。當家人們因為重視祭祀、懷念祖先這件事而聚集在一起,它便不單單只是一個需要遵守的節日,而是人們賦予其意義並共同創造回憶的節日。 潤餅.前世今生         飲食時常是與記憶、情感連結而生的。在清明時節,人們因為祭祀的需求飲食需以方便為主,所以「潤餅」因而產生。除了為了祭祀人的需求之外,「潤餅」也是為求方便的祭品之一:         據說在太平天國時,當時閩南泉、漳地區,因捻匪作亂,兵荒馬亂之際,哪來的時間準備祭品祭祀祖?於是,將所有的食物放入麵皮中,以此當成祭墓的食物。         而潤餅最大的特色,除了方便之外,在我們既定印象中,清明只能吃冷食,「潤餅」也成為我們飲食的好選擇。         吃冷食,原自於寒食節的傳統。而寒食節的傳說:         相傳寒食節,是介之推的忌日。介之推為了不讓晉文公找到,寧可被火燒死,也不願下山。晉文公後悔介之推死於回祿之災,下令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不許民眾開火煮飯,只能喫冷食、涼拌食品,以此作為紀念。         在介紹完「潤餅」的緣由後,緊接著要介紹的是潤餅的「內容物」。         在潤餅中的餡料,在現代社會中,常見的不外乎:高麗菜絲、胡蘿蔔絲、韭菜段、紅蘿蔔絲、豆芽菜、菜甫等蔬菜及豆腐絲、豆乾絲、肉絲、蛋絲、蝦米,再灑上花生粉。有的地方也會因口味的不同,添加油麵,或是口味偏甜,會再加上糖粉。但在傳統的潤餅內餡中,主要的是以蔬菜為主,像是蒜苗、韭菜等當令食材,因具有刺激性,食之不僅止於味蕾上的享受,更能夠增加「陽氣」,使自己身體暖和起來,         但其實,吃潤餅的習俗,也不一定和清明有關。 社甫有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 《四時寶鏡》中也提到:「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

秋之謎題(一):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

夜色漸濃,一輪明月在秋夜裡蘊藏著情思,所謂花好月圓盼團圓…  此刻,是誰在思念著誰? 聽說思念就像秋夜裡的夜空,飄渺而無聲。 涼涼的秋風輕拂,每年的這一個秋夜,都是適合賞月的夜晚,人們常望著天上的明月而泛起了相思,彷彿將心中的思念寄託在風中,傾訴著自身的心意。 一個老人坐在庭院中,獨自欣賞著外頭的景色,在搖椅上輕輕地晃動著,今夜只有他一個人。 一旁的木桌上擺了一盒糕點,那是他住在國外的兒子寄回來的賀禮,他咬了一口糕餅,桂花與芝麻的香氣交織在一起,彷彿看見了當年漢代的湯官在御膳房裡揉著麵團,包著餡料兒。 巧製如白緞般的內盒,與纏繞花紋的紅綾外蓋,所包藏著的是滿滿的思念。 大口咬下的糕餅雖缺了一角,但就像天上的月光一樣,流光粼粼。 團圓的日子就在今夜,老人心想:若能與他的兒子一起賞月,吃著糕餅,即使人間已經沒有了當年漢代的餅師家,也不會像今夜一樣,獨自一人在庭院裡與月光陪伴。 孤單的背影與月光相互依偎,在這個蕭瑟的季節裡,那一盒的糕點是僅留的牽掛。 改寫自《全臺詩》中,鄭家珍的七言律詩:  桂花香裏雜胡麻,漢代湯官巧製誇。  練白猶疑飄素影,綾紅也似吐清華。  齧來蛟口邊曾缺,照徹蟾光色有加。  我願團圓同此夕,人間無復餅師家。 (猜一時令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