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個月圓人團圓的日子
月餅傳說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就有秋天祭月的儀式,而在民間八月中秋的時候,也有拜月的習俗,其中月餅便是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餅,古稱「胡餅」,別稱「宮餅」、「小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然而關於月餅的由來卻眾說紛紜。
相傳在唐高祖年間,邊寇犯境,皇帝派遣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最後李靖取得了勝利,並於八月十五日凱旋而歸。
當時有個經商的吐蕃人向唐高祖李淵獻餅祝捷,李淵看了十分地高興,接受了餅盒,並取出盒中的圓餅,指著天上的明月笑說:「應將胡餅邀蟾蜍。」
說完便將盒中的餅分給了其他的臣子,而此詩指的「胡餅」,就是後世所稱的「月餅」,這是月餅由來的一說。
當時有個經商的吐蕃人向唐高祖李淵獻餅祝捷,李淵看了十分地高興,接受了餅盒,並取出盒中的圓餅,指著天上的明月笑說:「應將胡餅邀蟾蜍。」
說完便將盒中的餅分給了其他的臣子,而此詩指的「胡餅」,就是後世所稱的「月餅」,這是月餅由來的一說。
還有其他傳說?
另一說是,在元代末年的時候,當時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統治,想要反抗推翻元朝政權,然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於是劉伯溫便想了一個計策,希望藉此組織群眾起義。
他藉由散佈將有瘟疫的流言,讓民眾們於中秋節的時候買月餅避禍,然其餅內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民眾看見此字條後,都紛紛響應,因而一舉推翻了元朝的政權。自此明朝建立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於天下,這是最常聽到的月餅由來。
年年中秋明月夜,歲歲月餅盡不同
說起中秋月餅,經由長期的演變與地域的不同,月餅的種類可說是非常的多樣性,不過大致上還是分成五大的流派。
(1)廣式月餅
廣式月餅是目前最常見的月餅,它起源來自廣東沿海一帶,其特點是皮薄餡多,通常皮餡比為 2:8,油脂含量相較於其他月餅高,吃起來口感鬆軟,且餡料細滑而種類繁多,表面有印花,且光澤突出。目前最受歡迎的口味以白蓮蓉月餅為主。
(2)京式月餅
京式月餅起源於京津及周邊地區,其主要特點是甜度及皮餡比適中,一般皮餡比為 4:6,而它的外形多呈球形或半球形。在口感方面,它的外層酥鬆但相對較於其他月餅卻來的硬實,並分為紅月餅與白月餅,紅月餅餡料多為乾果和果仁輔以麻油甜面,而白月餅則多為豌豆、棗泥等細膩餡料。
(3)蘇式月餅
蘇式月餅起源於上海浙江一帶,其主要的特點是餅皮疏鬆,而餅皮經過長時間的煎烤後,會更為香酥,且顏色也較為金黃,而形狀則為飽滿半球形。它與台式月餅相近,一樣是使用酥皮,且餡料有五仁、豆沙等,但蘇式月餅的糖分較一般月餅高。
(4)滇式月餅
滇式月餅主要起源併流行於雲南、貴州及周邊地區,其主要特點是餡料採用了滇式火腿,餅皮疏鬆,且餡料鹹甜適口,具有獨特的滇式火腿香味。
潮式月餅主要流行於潮汕、閩南和台灣等閩語區。其主要是外層為螺旋狀的酥皮,餡料也多為細滑類的芋泥、豆沙或綠茶。它的餅身較扁,餅皮潔白,以酥糖為餡,入口香酥。潮式月餅主要有二種:一種拌豬油稱作朥餅;一種拌花生油稱作清油餅。
詞詠中秋,詩話月餅
自古以來,關於中秋的詩詞不少,文人常通過詩詞的文字來寄託吟頌,不管是藉由賞月的思鄉之情,還是見月有陰晴圓缺而不能團聚的苦悶,其中更不乏談及了月餅所象徵團圓的寓意,許多詠月、詠嘆中秋的詩詞,常出現了月餅的身影,可見月餅在中秋裡所具有的代表意義。
如清代詩人瀋兆褆的《吉林紀事詩》,這一首詩描寫當時各戶人家在吉林地區,一同在中秋賞月、聚食月餅的歡樂情景。
中秋鮮果列晶盤,
餅樣圓分桂魄寒。
聚食合家門不出,
要同明月作團樂。
又如清代袁學瀾的《詠月餅》一詩,不僅描寫了吃月餅,還將做月餅時所需的步驟,如:和麵、點綴、藏餡兒、蒸煮等一一敘述出來,具有相當豐富的趣味性。
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
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
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
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
戚裡相饋遺,節物無容忽。
由此可見,吟詠月餅的詩詞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且源遠流長,月餅不單是中秋節的代表性食物,更是一種象徵。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