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一提到端午節,大家會聯想到什麼?是先想起要吃粽子,緊接著挑起南、北粽的戰爭?還是會想起,小的時候戴過各種卡通圖案的香包?還是覺得屈原真的是可以下去領五百了呢?不管如何,端午節作為中華文化中的四大節日之一,的確有許多值得令人深入了解的地方。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而在夏天這個炎熱的季節,端午節是要慶祝什麼呢?事實上,端午節的起源一開始是和兩件事有關:「夏季驅離瘟神」、「祭龍」。
五月,在仲夏的時節太陽高掛,天氣非常的炎熱,而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之日,所以五月初五被稱爲端午節。然而,五月卻被認為是「惡月」,因為在這個時節也是蚊蟲、蒼蠅最容易孳生的時節,再者傳染病也很容易發生。「五月五日」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這天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預防疫病、避邪。
人們便會在端午節的時候,用各種植物如: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特別是我們熟悉的「艾草與菖蒲」,前者有「招百福」的象徵,插在門口可使主人身體健康;後者則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因此人們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與菖蒲用來驅病、防蚊、辟邪。
在「祭龍」方面,最初是因為南方的百越民族以「龍」為圖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於是在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而「祭圖騰儀式」便是以「龍」作為船型,以競速渡河的形式舉行祭祀。而划龍舟也有送走災邪之意,所以當然是越快越好。由此可知,這便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划龍舟競賽」的習俗起源。
說到這裡,大家所期待的主角怎麼還沒出現?
不急不急,我們接著要說的便是關於端午的傳說。
端午的傳說
亦有說端午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伍子胥所輔佐的吳國夫差,因受讒言賜死伍子胥。伍子胥的建言不但未被接受,反而還被賜死,因而在自殺前留下遺言,希望能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門上,好看著越軍滅掉吳國。
吳國夫差聽了非常生氣,便下達命令:「以皮革包裹伍子胥屍體,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此後,吳地人傳說伍子胥因而化為河神,故於端午節祭拜伍子胥,粽子也是奉獻給伍子胥的祭品。
除了屈原、伍子胥之外還有東漢的孝女曹娥投江等傳說故事。但是這些傳說故事的共通點在於,這些主角都會因為各種原因,所以最後都會死於江中,而後人也會為了紀念他們,給他們吃:「粽子」。
但是仔細想想,我們過端午節吃粽子,除了拿去祭拜祖先之外,自己吃都不夠了,哪還會投江去分屈原、伍子胥還是曹娥吃呢?
所以話說,端午到底為甚麼要吃「粽子」?
周處《風土記》云:
「仲夏端五…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粘米,以粟棗灰汁煑令熟,節日啖。…黏米一名粳,一曰角黍,蓋取陰陽尚包裹未分散之象也。」
「角黍」這種以菰葉裹粘米,用灰汁煮熟的食物,就是粽子的原形。角黍的形狀、內在很像陰陽仍處於混沌一團,尚未分開的狀態。
因為端午、夏至正是北半球日照最盛之時,陽氣來到頂點,但當陽氣一旦過了夏至的顛峰便要開始消退,同時陰氣也蠢蠢欲動。然而,在這樣的時節裡,陰陽激烈相爭,會使得仲夏時期顯得生死交關。
人們為了不讓「陰陽氣相爭」造成宇宙人事的失調,便藉著粽子的陰陽包裹之象來模擬維持宇宙及體內陰陽氣之間的平衡。
同場加映
肉粽可以送人吃嗎?
送人粽子會被視為不好的兆頭,人們認為是在詛咒人家家裡會有喪事。所以在互贈粽子時,要把繩結剪斷,不可成串送人。
會有這樣的禮俗是因為,舊時台灣民俗中「送粽子」與「死亡」有所連結。在農業社會時期,若是有人家裡有辦喪事,喪家因為居喪不能過節,於是過年不炊甜粿,端午也不綁粽。此時親友為表慰問之意,就會應時致贈甜粿或粽子給喪家。
粽子除了端午,也在這時候吃!
總結而言,在「粽」橫千年之後,有些習俗、傳說故事,鑲嵌在夏季,給予端午節更不凡的意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