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秋之謎底(二):重陽節.菊花酒

重陽&重九

重陽節,又稱踏秋節,於農曆九月初九時過節,二九相重,故重陽又稱九九或重九,而「重陽」是根據《易經》六陰九陽之說命名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而九月九日這天,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所以這天稱為「重陽」或「重九」,人們在這天會過重陽節。
重陽節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自魏晉時期開始,重陽過節的氣氛逐漸濃厚,且倍受歷代以來的騷人墨客吟詠創作,直至到了唐代,正式訂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此之後歷朝歷代皆過重陽節,並延續至今。
而重陽節還有幾個不同的別稱哦!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1.           祭祖節: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同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對於港澳地區而言,重陽節是除了清明節之外,另一個也需要登高掃墓、祭拜祖先的日子,故其被視為另一個清明節。在古代也有許多關於重陽祭祖的描述,例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即是描寫著宗族親人皆在故鄉從事重陽節的祭祖活動,卻只有王維一人獨在異鄉、孤單寂寥,在這個時刻分外的思念故鄉、懷念親人。
2.           登高節:
在古代,每逢農曆九月初九,都會舉家登高望遠、登高郊遊,此習俗自漢代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而漢代除了登高郊遊外,還會參加野宴。如唐代詩人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提到了身處異鄉的他,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的景況。如第一點所說,登高望遠發展到後來,人們會趁著登高之便進行掃墓,增加了人們在重陽節慎終追遠的孝親精神,也提升了這個節日的意義。
3.           敬老節:
重陽節,九月九日,「九九」與「久久」諧音,取其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寓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由此重陽節具有為老人祝壽吉祥、祝禱安康的節日意義。台灣於民國六十三年內政部將重陽節訂定為「老人節」,不僅增加了重陽節的內涵,更弘揚了「敬老崇孝」的傳統,宣揚敬老的美德。

菊花酒.濃醇香

重陽節有非常多的傳統民俗活動,例如登高望遠、踏青、賞菊、祭祖、佩茱萸、和家人團聚、敬老活動等等,而舉凡重要的節慶都有特殊的食品,重陽節也不例外,最特別的是在重陽佳節,中國民間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因酒是節慶必備的飲品,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九九」與「菊酒」諧音,所以重陽這天要喝菊花酒。


菊花酒是由主角菊花與糯米、酒麯釀製而成的酒,古時候將其稱為「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白菊花酒。
古時候的菊花酒,是頭一年重陽節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製的,在農曆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加入到準備釀酒的糧食中,一同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取出飲用,傳說喝了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壽。所以菊花酒,在古代,稱為「長壽酒」,並被視為重陽節必飲,且用於去災祈福的「吉祥酒」。



重陽.菊酒.傳說

根據《夢梁錄》的記載,宋代人每年重陽節都要「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甚至還給菊花、茱萸取了兩個古雅的別稱,稱菊花為「延壽客」,茱萸為「辟邪翁」。那麼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喝菊酒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又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桓景,在他居住的地方發生了大瘟疫,而他的父母也死於這場瘟疫當中,所以他特地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每天起早貪黑的勤學苦練。有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回去帶領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離開了東南山並回到了家鄉,在九月九日這天,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分給大家並隨身攜帶,瘟魔則不敢近身。接著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上一口,避免染上瘟疫。最後桓景和瘟魔搏鬥,並殺死了瘟魔。此後,百姓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故事流傳到現在。至此,人們開始在九月九日這天過重陽節,並有了重九登高的習俗。而後世著書,如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都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繫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菊酒.功效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九九」與「久久」諧音,與「菊酒」也諧音,其意味著在重陽節這天飲菊花酒,有強身健體求長壽的寓意。在古代,重陽節飲菊花酒是一種民間習俗,古人把菊花釀製成酒,在來年的重陽節取出飲用,除了保健養生之外,還有祈求吉祥的意涵。而之所以稱飲菊花酒有保健養生的功效,是由於菊花是重陽節的應時花草,從中藥理論而言,菊花性味應屬「甘、苦、微寒」;而菊花的歸經應屬「肺、肝經」,對肺、肝是有療效的,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甚至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瘅、治百病」的功效,所以飲菊花酒有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強身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能夠運用來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等,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古時候,人們將菊花酒稱之為「不老方」,據《太清記》中記載:「九月九日採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不老方」之說法即是由此而來。而晉代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描述了關於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為飲用了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記載,這則敘述也成為了傳說飲用菊花酒能延年益壽的證據之一。
看到最後,相信讀者們也了解到許多關於重陽節有趣的民俗活動了吧!下周三將迎來重陽節,除了謹記慎終追遠以及敬老崇孝的孝親精神,不妨效法古人喝杯菊花酒,感受養肝明目、強身健腦的功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春之謎底(二):清明.草仔粿

四月,回憶與緬懷的季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這一天中,除了緬懷逝去的親人,替先人掃墓之外,祭拜先祖時,一定少不了這一項食物,那就是 — 草仔粿。 「草仔粿」,顧名思義,就是用草製作的粿類,它是清明節掃墓祭祀時常見的米製食物,故又稱「清明粿」。祭拜新墳時,為了表示對親人的哀思或祝福,會用鼠麴草、艾草等可食用的草類,摻入米中磨做粿,因此也被稱為「鼠麴粿」、「艾草粿」,在外觀上會呈現草綠色、墨綠色或黑褐色。 此外,草仔粿的別稱非常的多,如鹹龜粿、鼠麴粿、艾草粿、青草粿、草粿等,而在客家人中,他們稱草仔粿為「艾粄」,在台灣北部則大多被稱為「刺殼粿」,其較鄉下的地方則被戲稱為「牛屎粿」。 「粿」與「貴」 草仔粿與清明的淵源 草仔粿的起源,其實與寒食節有關,由於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的第 105 日,剛好大約在清明節前一、二天,長此以往下來,人們便將這兩個節日的習俗結合在一起,也開始在清明節吃起寒食。由於草仔粿只要事先將煮過的內餡用麵團包起來,蒸熟後就可以放上好幾天,因此逐漸成為清明節的代表食物。 此外,傳統草仔粿會在表面上印製龜模,其意義與涵義是希望子孫繁榮,並保佑子孫做生意能夠賺大錢。同時,再加上台語的「粿」和「貴」同音,在外型上又與墓園相似,所以草仔粿也被稱為「培墓粿」,有「拜粿有傢伙 ( 財產 ) 」之含義。 草仔粿的外皮軟 Q ,以糯米粉摻入鼠麴草或者艾草,製成外皮,帶著淡淡鼠麴草或艾草的清香,而內餡則因各家口味不同而異,最常見的有包碎豬肉、蝦米、蘿蔔絲乾等餡,味道偏鹹;不過也有味道偏甜、入口甜糯細膩,內裡包紅豆餡的草仔粿,這剛好與中國清明節的飲食有關。 清明時節.青團綠 在中國蘇州一帶,有與「草仔粿」相似的食物,他們稱為「青團」,或是「青糰子」,青團的內餡大多採用紅豆沙,也有花生、芝麻、肉鬆、蛋黃豆沙、梅乾菜、黑棗、桃仁等餡,外觀上相比「草仔粿」顯得較為圓潤,呈現像團子一樣的形狀,又因是草綠色的,故稱為「青團」。 在清明節吃青團是中國南方一帶的傳統習俗。這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點,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內,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芝麻所製成的,在口感上不甜不膩,卻帶有清淡的青草香氣。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筆下曾這樣描寫青團:  「搗青草為汁,和粉為團,色如碧

春之謎底(一):清明.潤餅

        春日的溫暖與明媚,映照著細雨綿綿的時刻。除了期待連續假期之外,更有重要的節日─清明節。         提及清明節,人們能想到的是春天要出門踏青、不開伙所以吃生冷的食物,以及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一系列習俗。但其實,現今的清明節已包含農曆三月三日的上巳節和寒食節,最初的「清明」只是象徵著「春分」的節氣。         祭祀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在於,能夠表達對祖先的感恩、紓發其懷念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節日能夠凝聚家族間的向心力。當家人們因為重視祭祀、懷念祖先這件事而聚集在一起,它便不單單只是一個需要遵守的節日,而是人們賦予其意義並共同創造回憶的節日。 潤餅.前世今生         飲食時常是與記憶、情感連結而生的。在清明時節,人們因為祭祀的需求飲食需以方便為主,所以「潤餅」因而產生。除了為了祭祀人的需求之外,「潤餅」也是為求方便的祭品之一:         據說在太平天國時,當時閩南泉、漳地區,因捻匪作亂,兵荒馬亂之際,哪來的時間準備祭品祭祀祖?於是,將所有的食物放入麵皮中,以此當成祭墓的食物。         而潤餅最大的特色,除了方便之外,在我們既定印象中,清明只能吃冷食,「潤餅」也成為我們飲食的好選擇。         吃冷食,原自於寒食節的傳統。而寒食節的傳說:         相傳寒食節,是介之推的忌日。介之推為了不讓晉文公找到,寧可被火燒死,也不願下山。晉文公後悔介之推死於回祿之災,下令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不許民眾開火煮飯,只能喫冷食、涼拌食品,以此作為紀念。         在介紹完「潤餅」的緣由後,緊接著要介紹的是潤餅的「內容物」。         在潤餅中的餡料,在現代社會中,常見的不外乎:高麗菜絲、胡蘿蔔絲、韭菜段、紅蘿蔔絲、豆芽菜、菜甫等蔬菜及豆腐絲、豆乾絲、肉絲、蛋絲、蝦米,再灑上花生粉。有的地方也會因口味的不同,添加油麵,或是口味偏甜,會再加上糖粉。但在傳統的潤餅內餡中,主要的是以蔬菜為主,像是蒜苗、韭菜等當令食材,因具有刺激性,食之不僅止於味蕾上的享受,更能夠增加「陽氣」,使自己身體暖和起來,         但其實,吃潤餅的習俗,也不一定和清明有關。 社甫有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 《四時寶鏡》中也提到:「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

秋之謎題(一):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

夜色漸濃,一輪明月在秋夜裡蘊藏著情思,所謂花好月圓盼團圓…  此刻,是誰在思念著誰? 聽說思念就像秋夜裡的夜空,飄渺而無聲。 涼涼的秋風輕拂,每年的這一個秋夜,都是適合賞月的夜晚,人們常望著天上的明月而泛起了相思,彷彿將心中的思念寄託在風中,傾訴著自身的心意。 一個老人坐在庭院中,獨自欣賞著外頭的景色,在搖椅上輕輕地晃動著,今夜只有他一個人。 一旁的木桌上擺了一盒糕點,那是他住在國外的兒子寄回來的賀禮,他咬了一口糕餅,桂花與芝麻的香氣交織在一起,彷彿看見了當年漢代的湯官在御膳房裡揉著麵團,包著餡料兒。 巧製如白緞般的內盒,與纏繞花紋的紅綾外蓋,所包藏著的是滿滿的思念。 大口咬下的糕餅雖缺了一角,但就像天上的月光一樣,流光粼粼。 團圓的日子就在今夜,老人心想:若能與他的兒子一起賞月,吃著糕餅,即使人間已經沒有了當年漢代的餅師家,也不會像今夜一樣,獨自一人在庭院裡與月光陪伴。 孤單的背影與月光相互依偎,在這個蕭瑟的季節裡,那一盒的糕點是僅留的牽掛。 改寫自《全臺詩》中,鄭家珍的七言律詩:  桂花香裏雜胡麻,漢代湯官巧製誇。  練白猶疑飄素影,綾紅也似吐清華。  齧來蛟口邊曾缺,照徹蟾光色有加。  我願團圓同此夕,人間無復餅師家。 (猜一時令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