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秋之謎底(二):重陽節.菊花酒

重陽&重九

重陽節,又稱踏秋節,於農曆九月初九時過節,二九相重,故重陽又稱九九或重九,而「重陽」是根據《易經》六陰九陽之說命名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而九月九日這天,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所以這天稱為「重陽」或「重九」,人們在這天會過重陽節。
重陽節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自魏晉時期開始,重陽過節的氣氛逐漸濃厚,且倍受歷代以來的騷人墨客吟詠創作,直至到了唐代,正式訂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此之後歷朝歷代皆過重陽節,並延續至今。
而重陽節還有幾個不同的別稱哦!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1.           祭祖節: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同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對於港澳地區而言,重陽節是除了清明節之外,另一個也需要登高掃墓、祭拜祖先的日子,故其被視為另一個清明節。在古代也有許多關於重陽祭祖的描述,例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即是描寫著宗族親人皆在故鄉從事重陽節的祭祖活動,卻只有王維一人獨在異鄉、孤單寂寥,在這個時刻分外的思念故鄉、懷念親人。
2.           登高節:
在古代,每逢農曆九月初九,都會舉家登高望遠、登高郊遊,此習俗自漢代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而漢代除了登高郊遊外,還會參加野宴。如唐代詩人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提到了身處異鄉的他,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的景況。如第一點所說,登高望遠發展到後來,人們會趁著登高之便進行掃墓,增加了人們在重陽節慎終追遠的孝親精神,也提升了這個節日的意義。
3.           敬老節:
重陽節,九月九日,「九九」與「久久」諧音,取其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寓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由此重陽節具有為老人祝壽吉祥、祝禱安康的節日意義。台灣於民國六十三年內政部將重陽節訂定為「老人節」,不僅增加了重陽節的內涵,更弘揚了「敬老崇孝」的傳統,宣揚敬老的美德。

菊花酒.濃醇香

重陽節有非常多的傳統民俗活動,例如登高望遠、踏青、賞菊、祭祖、佩茱萸、和家人團聚、敬老活動等等,而舉凡重要的節慶都有特殊的食品,重陽節也不例外,最特別的是在重陽佳節,中國民間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因酒是節慶必備的飲品,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九九」與「菊酒」諧音,所以重陽這天要喝菊花酒。


菊花酒是由主角菊花與糯米、酒麯釀製而成的酒,古時候將其稱為「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白菊花酒。
古時候的菊花酒,是頭一年重陽節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製的,在農曆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加入到準備釀酒的糧食中,一同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取出飲用,傳說喝了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壽。所以菊花酒,在古代,稱為「長壽酒」,並被視為重陽節必飲,且用於去災祈福的「吉祥酒」。



重陽.菊酒.傳說

根據《夢梁錄》的記載,宋代人每年重陽節都要「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甚至還給菊花、茱萸取了兩個古雅的別稱,稱菊花為「延壽客」,茱萸為「辟邪翁」。那麼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喝菊酒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又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桓景,在他居住的地方發生了大瘟疫,而他的父母也死於這場瘟疫當中,所以他特地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每天起早貪黑的勤學苦練。有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回去帶領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離開了東南山並回到了家鄉,在九月九日這天,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分給大家並隨身攜帶,瘟魔則不敢近身。接著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上一口,避免染上瘟疫。最後桓景和瘟魔搏鬥,並殺死了瘟魔。此後,百姓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故事流傳到現在。至此,人們開始在九月九日這天過重陽節,並有了重九登高的習俗。而後世著書,如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都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繫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菊酒.功效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九九」與「久久」諧音,與「菊酒」也諧音,其意味著在重陽節這天飲菊花酒,有強身健體求長壽的寓意。在古代,重陽節飲菊花酒是一種民間習俗,古人把菊花釀製成酒,在來年的重陽節取出飲用,除了保健養生之外,還有祈求吉祥的意涵。而之所以稱飲菊花酒有保健養生的功效,是由於菊花是重陽節的應時花草,從中藥理論而言,菊花性味應屬「甘、苦、微寒」;而菊花的歸經應屬「肺、肝經」,對肺、肝是有療效的,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甚至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瘅、治百病」的功效,所以飲菊花酒有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強身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能夠運用來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等,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古時候,人們將菊花酒稱之為「不老方」,據《太清記》中記載:「九月九日採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不老方」之說法即是由此而來。而晉代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描述了關於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為飲用了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記載,這則敘述也成為了傳說飲用菊花酒能延年益壽的證據之一。
看到最後,相信讀者們也了解到許多關於重陽節有趣的民俗活動了吧!下周三將迎來重陽節,除了謹記慎終追遠以及敬老崇孝的孝親精神,不妨效法古人喝杯菊花酒,感受養肝明目、強身健腦的功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春之謎底(二):清明.草仔粿

四月,回憶與緬懷的季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這一天中,除了緬懷逝去的親人,替先人掃墓之外,祭拜先祖時,一定少不了這一項食物,那就是 — 草仔粿。 「草仔粿」,顧名思義,就是用草製作的粿類,它是清明節掃墓祭祀時常見的米製食物,故又稱「清明粿」。祭拜新墳時,為了表示對親人的哀思或祝福,會用鼠麴草、艾草等可食用的草類,摻入米中磨做粿,因此也被稱為「鼠麴粿」、「艾草粿」,在外觀上會呈現草綠色、墨綠色或黑褐色。 此外,草仔粿的別稱非常的多,如鹹龜粿、鼠麴粿、艾草粿、青草粿、草粿等,而在客家人中,他們稱草仔粿為「艾粄」,在台灣北部則大多被稱為「刺殼粿」,其較鄉下的地方則被戲稱為「牛屎粿」。 「粿」與「貴」 草仔粿與清明的淵源 草仔粿的起源,其實與寒食節有關,由於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的第 105 日,剛好大約在清明節前一、二天,長此以往下來,人們便將這兩個節日的習俗結合在一起,也開始在清明節吃起寒食。由於草仔粿只要事先將煮過的內餡用麵團包起來,蒸熟後就可以放上好幾天,因此逐漸成為清明節的代表食物。 此外,傳統草仔粿會在表面上印製龜模,其意義與涵義是希望子孫繁榮,並保佑子孫做生意能夠賺大錢。同時,再加上台語的「粿」和「貴」同音,在外型上又與墓園相似,所以草仔粿也被稱為「培墓粿」,有「拜粿有傢伙 ( 財產 ) 」之含義。 草仔粿的外皮軟 Q ,以糯米粉摻入鼠麴草或者艾草,製成外皮,帶著淡淡鼠麴草或艾草的清香,而內餡則因各家口味不同而異,最常見的有包碎豬肉、蝦米、蘿蔔絲乾等餡,味道偏鹹;不過也有味道偏甜、入口甜糯細膩,內裡包紅豆餡的草仔粿,這剛好與中國清明節的飲食有關。 清明時節.青團綠 在中國蘇州一帶,有與「草仔粿」相似的食物,他們稱為「青團」,或是「青糰子」,青團的內餡大多採用紅豆沙,也有花生、芝麻、肉鬆、蛋黃豆沙、梅乾菜、黑棗、桃仁等餡,外觀上相比「草仔粿」顯得較為圓潤,呈現像團子一樣的形狀,又因是草綠色的,故稱為「青團」。 在清明節吃青團是中國南方一帶的傳統習俗。這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點,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內,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芝麻所製成的,在口感上不甜不膩,卻帶有清淡的青草香氣。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筆下曾這樣描寫青團:  「搗青草為汁,和粉為團...

秋之謎題(二):晶瑩剔透,嚐盡鄉愁

金燦燦的稻穗,紅通通的楓葉,又來到這個深秋時節。 深深的秋天,深深的思念;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哀愁。 結束一周的繁忙,興奮地迎來周末的行程。美好的周六早晨,陽光明媚,空氣清晰,與好友們相約為期一周的阿爾卑斯山健行之旅! 來到瑞士工作了大概三年的時間,剛開始的我遭遇了許多挫折,語言不通、風俗民情不同、文化差異大、令看好自己的上司失望等等的情形,都使我壓力大到失眠了整整一年。因為如此,一度想要放棄並回國,多虧家人的鼓勵與支持,使我有繼續向前的動力。而這一年裡我努力的學習瑞士的文化、持續調適身心靈的狀態,並且結交了多位瑞士朋友,使自己盡快地融入瑞士的生活,也透過朋友們的照顧,讓獨自在異鄉的我不再覺得如此孤獨。 而這個周末就是這些朋友相約我前往阿爾卑斯山爬山健行!來到瑞士這麼久,一次都沒有去過阿爾卑斯山,所以對於這次的行程可以說是期待已久,且印象非常的深刻!雄偉的山峰,壯觀的景色,美得不自勝收,也驚得我久久合不攏嘴,山清水秀震撼著我的心靈,開闊了我的視野,壯闊的美景深深烙印進我的腦海,一輩子都無法忘卻這震懾住我的景致。 令我最為之動容的是當我登上頂峰的那份感動!經過自己的堅持與努力,最後成功登上頂峰,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群山峻嶺,以及山下渺小的房屋,這時才真正體會到杜甫所說「一覽眾山小」的感觸,那是多麼觸動人心的一幕啊!與此同時,忽然之間遙想起故鄉的山巒,心中湧起一分感慨,「如果這時我的家人們能夠與我一同欣賞美景,享受這份感動以及登上頂峰的成就感該有多好?」隨著這個念頭出現,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人也就不禁惆悵起來,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傷感的心情隨著秋風的吹拂逐漸地增加。 「來吧!一起來慶祝!」,飄遠的思緒突然被這句話給拉了回來,原來是同行的友人為了慶賀我們成功都上山頂而特別準備了神秘禮物。大傢夥圍坐在一起,喝著這令人沉醉的瓊漿,濃、純、香充分體現在這玉液當中,對於這時的我而言真是舉杯澆愁愁更愁啊!只好看看那南飛的鳥兒,希望牠可以將我的思念傳遞給我的家人們啊!雖然這次旅行帶著點感慨的情懷,卻也最令我難忘,最使我動容。 改編自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猜一時令飲食)

春之謎底(三):春節‧年糕

食年糕,年年「糕」升         每逢農曆過年的圍爐餐桌與供桌上,大家所熟悉的年菜一定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年糕。包括了甜吱吱的發糕、甜糕、八寶米糕、加鹽的蘿蔔糕等,甜的鹹的口味應有盡有。而年糕又稱為「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工作與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寓意著年年高,也是為了來年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傳統發糕除代表高升外,另外也有「發」之意。        年糕是糯米做的,也是很多人在過年時會選擇的年菜。年糕因地域而產生了不同變化,作法有也很多種,可以做為主食,也可以進行炒制、燉煮等等。南方風味偏鹹,常被片炒入菜或入湯食用;而北方年糕均以甜味為主,多用蒸、炸的方式烹飪,作主食或點心食用。         年糕除了追求美味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祈福驅邪,因此,過程也有很多禁忌,例如:禁用白糖製做,因為白色代表喪事,不說不吉利的話。煎年糕不能煎到焦,「焦」的台語發音與「赤」同音,意思是「貧」,發粿(糕)蒸得越開越好,象徵新的一年裡會越「發」。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品嘗美食自然是節日裡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年糕是黏性的,預示著家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也是有年年高的意思,來年的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年糕的樣式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製食品,義取年勝年,藉以其歲諗。」年糕以其「年年高」的諧音與層層相積的形態堪稱被中國人傾注了最多美好希冀的食物,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道裝點。 年糕的故事        關於年糕來歷的說法有數種。一說是人們為了要應付嚴冬時下山覓食的怪獸「年」而用糧食揉成條塊狀放在屋外,「年」吃了它便會心滿意足地離開,人們則可安心地迎新春,盡享和樂。年復一年,人們因此將年糕視作了吉祥賜福的食物,食年糕也成為春節的重要習俗;一說是「年」下山危害人民時被人們抓了起來,炸了吃,因而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