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9的文章

春之謎底(二):清明.草仔粿

四月,回憶與緬懷的季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這一天中,除了緬懷逝去的親人,替先人掃墓之外,祭拜先祖時,一定少不了這一項食物,那就是 — 草仔粿。 「草仔粿」,顧名思義,就是用草製作的粿類,它是清明節掃墓祭祀時常見的米製食物,故又稱「清明粿」。祭拜新墳時,為了表示對親人的哀思或祝福,會用鼠麴草、艾草等可食用的草類,摻入米中磨做粿,因此也被稱為「鼠麴粿」、「艾草粿」,在外觀上會呈現草綠色、墨綠色或黑褐色。 此外,草仔粿的別稱非常的多,如鹹龜粿、鼠麴粿、艾草粿、青草粿、草粿等,而在客家人中,他們稱草仔粿為「艾粄」,在台灣北部則大多被稱為「刺殼粿」,其較鄉下的地方則被戲稱為「牛屎粿」。 「粿」與「貴」 草仔粿與清明的淵源 草仔粿的起源,其實與寒食節有關,由於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的第 105 日,剛好大約在清明節前一、二天,長此以往下來,人們便將這兩個節日的習俗結合在一起,也開始在清明節吃起寒食。由於草仔粿只要事先將煮過的內餡用麵團包起來,蒸熟後就可以放上好幾天,因此逐漸成為清明節的代表食物。 此外,傳統草仔粿會在表面上印製龜模,其意義與涵義是希望子孫繁榮,並保佑子孫做生意能夠賺大錢。同時,再加上台語的「粿」和「貴」同音,在外型上又與墓園相似,所以草仔粿也被稱為「培墓粿」,有「拜粿有傢伙 ( 財產 ) 」之含義。 草仔粿的外皮軟 Q ,以糯米粉摻入鼠麴草或者艾草,製成外皮,帶著淡淡鼠麴草或艾草的清香,而內餡則因各家口味不同而異,最常見的有包碎豬肉、蝦米、蘿蔔絲乾等餡,味道偏鹹;不過也有味道偏甜、入口甜糯細膩,內裡包紅豆餡的草仔粿,這剛好與中國清明節的飲食有關。 清明時節.青團綠 在中國蘇州一帶,有與「草仔粿」相似的食物,他們稱為「青團」,或是「青糰子」,青團的內餡大多採用紅豆沙,也有花生、芝麻、肉鬆、蛋黃豆沙、梅乾菜、黑棗、桃仁等餡,外觀上相比「草仔粿」顯得較為圓潤,呈現像團子一樣的形狀,又因是草綠色的,故稱為「青團」。 在清明節吃青團是中國南方一帶的傳統習俗。這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點,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內,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芝麻所製成的,在口感上不甜不膩,卻帶有清淡的青草香氣。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筆下曾這樣描寫青團:  「搗青草為汁,和粉為團,色如碧

春之謎題(二):碧綠似翡翠,嘗一口春天的滋味

輕風拂面,春意盎然。 清新的空氣中,瀰漫著萬物甦醒的蓬勃, 原來這就是屬於春天的味道。 微風徐徐,溫暖的陽光灑落在田野上,散發著春天的朝氣,一股淡淡的青草味瀰漫在空氣當中,沁人心脾,眼前是一片綠油油的鼠麴草原,小巧如鼠耳狀的葉片還帶著早晨的露珠,在陽光下顯得熠熠生輝。 「唔…摘完這些應該就夠用了。」 一個小女孩綁著俏麗的羊角辮,噘起嘴喃喃自語,她手裡提著一個籃子,裡頭是一株又一株的鼠麴草。 放眼望去,鼠麴草遍布整個田野,並開滿了精緻的黃色小花,引來各戶人家前來採摘。 小女孩提著籃子,興高采烈的回到家中。 「媽媽,我回來了!」 小女孩笑開了眼,高興的遞出自己手中的籃子,分享她今天所收穫的戰利品。 小女孩的母親見狀,開心的稱讚道:「我們家美美真棒!今晚給你做好吃的!」 說完,便拿著籃子裡的鼠麴草,走到了廚房。 把籃子裡的鼠麴草洗乾淨,小女孩的母親細心的將它煮爛搗碎,並在鍋裡加了糖,和摻揉糯米漿做成粿皮。 手指靈巧的在粿皮上動作,小女孩的母親將搗成泥的樹豆餡包進了粿皮,鼠麴草的清香與樹豆餡的甜味,頓時撲鼻而來,引人食指大動。 「媽媽,還沒好嗎?」 早在餐桌上等待的小女孩,已經聞到了從廚房裡傳來的香味,忍不住向廚房裡喚了喚,心裡早已是迫不及待。 「好了好了,你可吃了。」 小女孩的母親端著盤子,從廚房裡走出來,她無奈地笑了笑,心想怎麼會有這麼貪吃的孩子。 只見一盤香糯甜美的青色團子被擺放在餐桌上。 改寫自《台灣府志》的〈鼠麴粿〉: 春來鼠麴田野長,家家採得小花黃;  清明祭祖鼠麴粿,樹豆包餡甜又香。 (猜一時令飲食)

春之謎底(一):清明.潤餅

        春日的溫暖與明媚,映照著細雨綿綿的時刻。除了期待連續假期之外,更有重要的節日─清明節。         提及清明節,人們能想到的是春天要出門踏青、不開伙所以吃生冷的食物,以及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一系列習俗。但其實,現今的清明節已包含農曆三月三日的上巳節和寒食節,最初的「清明」只是象徵著「春分」的節氣。         祭祀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在於,能夠表達對祖先的感恩、紓發其懷念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節日能夠凝聚家族間的向心力。當家人們因為重視祭祀、懷念祖先這件事而聚集在一起,它便不單單只是一個需要遵守的節日,而是人們賦予其意義並共同創造回憶的節日。 潤餅.前世今生         飲食時常是與記憶、情感連結而生的。在清明時節,人們因為祭祀的需求飲食需以方便為主,所以「潤餅」因而產生。除了為了祭祀人的需求之外,「潤餅」也是為求方便的祭品之一:         據說在太平天國時,當時閩南泉、漳地區,因捻匪作亂,兵荒馬亂之際,哪來的時間準備祭品祭祀祖?於是,將所有的食物放入麵皮中,以此當成祭墓的食物。         而潤餅最大的特色,除了方便之外,在我們既定印象中,清明只能吃冷食,「潤餅」也成為我們飲食的好選擇。         吃冷食,原自於寒食節的傳統。而寒食節的傳說:         相傳寒食節,是介之推的忌日。介之推為了不讓晉文公找到,寧可被火燒死,也不願下山。晉文公後悔介之推死於回祿之災,下令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不許民眾開火煮飯,只能喫冷食、涼拌食品,以此作為紀念。         在介紹完「潤餅」的緣由後,緊接著要介紹的是潤餅的「內容物」。         在潤餅中的餡料,在現代社會中,常見的不外乎:高麗菜絲、胡蘿蔔絲、韭菜段、紅蘿蔔絲、豆芽菜、菜甫等蔬菜及豆腐絲、豆乾絲、肉絲、蛋絲、蝦米,再灑上花生粉。有的地方也會因口味的不同,添加油麵,或是口味偏甜,會再加上糖粉。但在傳統的潤餅內餡中,主要的是以蔬菜為主,像是蒜苗、韭菜等當令食材,因具有刺激性,食之不僅止於味蕾上的享受,更能夠增加「陽氣」,使自己身體暖和起來,         但其實,吃潤餅的習俗,也不一定和清明有關。 社甫有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 《四時寶鏡》中也提到:「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

春之謎題(一):包入一個春季的蓬勃

春季,是一個浪漫的季節,也是一個思念的季節。 特別是在細雨綿綿的清晨,雲霧使人迷茫,有時甚至會失去方向感。 這天,來到那家坐落於菜市場內販賣點心甜食的小商店,在這個特定的時節中,擺出黃底紅字的旗幟,招搖的模樣,常讓人偶然經過,忍不住向商店內部觀望: 在鍋中,將麵粉灑落入並加入水進行攪拌,緊接著以順時針的方式攪拌,你會看到盆中如泥狀的麵糊成形。 接下來的步驟,是需要一些巧勁的。捧一團麵糊在手,將麵糊滑動於烤盤中,不快不慢,不多不少,剛剛好。 你會看見,麵糊慢慢的在烤盤中煎烤成型。那圓的恰到好處與柔軟適中的程度,也像明亮的月亮照耀著豐盛的酒席一般,引人垂涎。 看到這裡,讓人忍不住進入店內沾染季節的氛圍,並且走出商店時,手裡早已提著戰利品,一邊逛著市場,一邊想著: 我們回到家後,待熱呼呼的餅皮放涼,包入蔬菜的清香,包入各式的炒料,將即將滿溢而出的餡料,完好的包裹納入其中。這樣的豐盛,像是我們包入一個春季的蓬勃,比起滿桌的美食佳餚在眼前更加誘人。 改寫自《鷗社藝苑三集》的七言絕句: 麵粉如泥釜上煎,恍同皓月照瓊筵。 菜根自有清香在,勝得膏粱滿眼前。 (猜一時令飲食)

節日飲食

        飲食是生活的日常,節日之於飲食,是串起傳統習俗與現代人忙碌生活的橋樑。在匆匆忙忙的腳步中,我們趕著上班上學,期待著放假與休憩。在節日的假期之間,透過飲食的串聯,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慾,更重要的是,我們和誰一起吃?又或者,我們為甚麼而吃?         有的時候,吃只是因為好吃:有的時候,吃是為了紀念又或者慶祝。在眾多的傳統節日之中,我們能夠大飽口福,更能夠藉由飲食串起家族的情感。         在春節的團圓桌上,也許就有道美食,是異地遊子在外地思念不已的家鄉菜。         在元宵節,我們捧著一碗熱呼的元宵,看著熱氣上升的模樣,像是冬日裡的陽光,心似乎也被溫暖了。         在清明節,我們這家的春捲裡包著的配料,竟然又與他家的不同,加油麵與否成為話題,甜鹹的衝突口感在回憶之中,卻顯得如此和諧與不可或缺。         在端午節的肉粽間,你是否會和朋友討論起,南粽、北綜的差異性?阿嬤包的肉粽,那塊肥瘦適中的五花肉,不管過了多久,都讓人期待與懷念端午節。         在中秋節,你是否因為某個口味的月餅,而期待這個節日的到來?又或者,你只是享受著和家人朋友團聚的烤肉氛圍?不管如何,柚子依然是這個季節裡不可或缺的水果。 在不同的節日裡,我們自然而然的會聯想起某個食物。食物甚至能夠直接與節日的名稱作為呼應,可見飲食之於人們生活之中的重要性。 我們和誰一起吃?又或者,我們為甚麼而吃?         因此,我們將聚焦於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飲食,透過飲食介紹節日,成為在每個重要時刻,引領大家的「食客」。讓大家能夠藉由深入節日的內涵後,品嘗食物的同時更能夠食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