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9的文章

春之謎底(四):春節‧餃子

元寶的祝福        大家都知道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熱鬧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你也許已經聽說過許多關於春節的有趣風俗,吃餃子便是春節一個重要的習俗,而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這種習俗與餃子的形狀有關,餃子的形狀像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幣--元寶,象徵著財富,因此,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會帶來一年的財運。還有的家庭包餃子時會在某一個餃子裡包上一枚硬幣,吃到硬幣的那個人就會在新年裡格外好運。        還有一種習俗與中國傳統的計時制度有關,午夜12點後的第一個時辰被稱為「子時」,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農曆新年的伊始,「餃子」的發音和「交子」相似,取「更歲交子」的吉祥意思,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餃」和「交」諧音,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水餃中團聚的味道         隨著現代人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口味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與要求,吃餃子不再是一種奢望。小的時候總是在過年過節才能吃到餃子,現在就可以隨時隨地吃到餃子,也沒有太多時間去做手工餃子,而是花點錢去超市買速凍餃子,也可以去各種餃子館,選擇各種餡的餃子。雖然節省了很多時間,若是多年在外地工作沒有回家,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那種味道,失去的還有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的快樂時光。但最重要的是,餃子是一種帶有感情的食物,讓我們每次吃到都能想起母親的笑臉,還有擀麵皮包餃子的模樣,更不能忘的是一家人團聚的時光。         餃子吃的是味道,更是一種情懷。是逢年過節對家的想念,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餃子有許多種類與搭配,滿足大家對餃子之口腹之慾。肉的素的,蒸餃湯餃。但總在滿足口腹之慾後,就起了一些情感上的聯繫,吃飽了,總想起家鄉了。肚子餓了吃水餃,過年過節吃水餃,一起包水餃的日子最珍貴,水餃總是帶給我們一絲心底的溫暖。 餃子的故事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為官時心懷慈悲,以救人為己任。之後他

春之謎題(四):不變的是對家的想念,扁食捏似月牙灣

不論你已經走過多少春秋,不論你身上有多少皺褶, 我永遠不會覺得你已蒼老。素潔的外表下,是你濃郁芬芳的內心。 沉沉浮浮中,不變的是對家的想念,扁食捏似月牙灣……。  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有一段段像精美盒子的美麗回憶。打開了其中一個盒子,女孩的記憶停留在母親,眼尾些微的魚尾紋,隨著笑容瞇起的小眼睛,像極了月牙灣的模樣。還未包餡時,母親早已將長髮盤起,此時一根根銀絲卻調皮地竄了出來。不知何時母親已停下手中的活兒,看著母親的雙眼,笑瞇瞇地,就像天邊的月牙兒。母親熟練地將餡料包進麵皮裡,一顆顆圓滾飽滿的月牙餛飩就在女孩眼前。女孩小時候吃餛飩總是喜歡一邊吃一邊數:一個、兩個⋯⋯。 幾年之後,輪到母親靜靜地坐在飯桌前,眼前又出現了他們的身影。靜悄悄地,他們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看著女孩嫻熟的動作。拿起一張張麵皮,在掌心中攤開,將誘人的餡料放進麵皮裡,舞動著雙手,一件件藝術品就在女孩的手中誕生。一個個圓鼓鼓的樣子,都爭先恐後地跳入水中。 思念戛然而止,做了一碗熱騰騰的月牙餛飩,送到母親的身邊。「媽,吃點吧!女兒包的。」笑容混著幸福落在她的臉龐。 不管是母親包給女孩的,或是女孩長大後包給母親的月牙餛飩,都是將所有愛的味道包入,一口塞進嚼出回憶,深深藏在記憶深處。吃了一口蘊含隨著光陰堆疊的味道,無微不至的關愛,是家,是母親。 記憶中的味道喚醒了快要沉睡的味蕾,記憶中的味道勾起了沉重的鄉愁,記憶中的味道打開了心底的那扇門。味道有儲存記憶的功能,有些記憶並不會常常被想起,甚至,你都以為自己已經忘記了,但每當你觸碰到某種味道的時候,記憶的盒子隨即被打開,那段模糊的記憶逐漸清晰起來,某個歲月片段的心情也隨之甦醒。記憶中的味道是珍貴且充滿力量,它從未消失,只是暫時想不起來……。 改寫自胡秉言的《水餃》: 濃情半月包,蜜意摯融交。 承載親人愛,團圓守歲朝。 (猜一時令飲食)

春之謎底(三):春節‧年糕

食年糕,年年「糕」升         每逢農曆過年的圍爐餐桌與供桌上,大家所熟悉的年菜一定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年糕。包括了甜吱吱的發糕、甜糕、八寶米糕、加鹽的蘿蔔糕等,甜的鹹的口味應有盡有。而年糕又稱為「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工作與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寓意著年年高,也是為了來年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傳統發糕除代表高升外,另外也有「發」之意。        年糕是糯米做的,也是很多人在過年時會選擇的年菜。年糕因地域而產生了不同變化,作法有也很多種,可以做為主食,也可以進行炒制、燉煮等等。南方風味偏鹹,常被片炒入菜或入湯食用;而北方年糕均以甜味為主,多用蒸、炸的方式烹飪,作主食或點心食用。         年糕除了追求美味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祈福驅邪,因此,過程也有很多禁忌,例如:禁用白糖製做,因為白色代表喪事,不說不吉利的話。煎年糕不能煎到焦,「焦」的台語發音與「赤」同音,意思是「貧」,發粿(糕)蒸得越開越好,象徵新的一年裡會越「發」。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品嘗美食自然是節日裡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年糕是黏性的,預示著家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也是有年年高的意思,來年的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年糕的樣式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製食品,義取年勝年,藉以其歲諗。」年糕以其「年年高」的諧音與層層相積的形態堪稱被中國人傾注了最多美好希冀的食物,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道裝點。 年糕的故事        關於年糕來歷的說法有數種。一說是人們為了要應付嚴冬時下山覓食的怪獸「年」而用糧食揉成條塊狀放在屋外,「年」吃了它便會心滿意足地離開,人們則可安心地迎新春,盡享和樂。年復一年,人們因此將年糕視作了吉祥賜福的食物,食年糕也成為春節的重要習俗;一說是「年」下山危害人民時被人們抓了起來,炸了吃,因而謂之「炸年糕」。              還有一種說法,吳王夫差為了抵禦外敵,授命伍子胥建造闔閭城,城建完後,伍子胥有感吳王夫差恐會亡國,所以囑咐手下先行以糯米作好許多年糕,並將之埋於城牆之下,並告知若吳國被越王所滅時,百姓可以挖出年糕

春之謎題(三):春在千門萬戶之中,帶給我們年年高升的新希望

一片一片綠葉飄落在眼前,結束了瑞雪紛飛的季節。 春天不遙遠了,迎來的是熱鬧喜慶的春節。 時序更新,是一年新的開始,期許所有人都能年年高升。 和暖與春節的氣息, 就在每一條街頭巷尾、每一家每一戶之中。 對於這位女孩來說,她期盼的春季,不僅是季節帶來的清新之感,萬物生氣盎然與蓬勃,還有熱鬧的春節。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張貼著一幅幅春聯,人們歡聲笑語。小朋友在路邊玩鞭炮,街邊的一些小商家在賣著各式各樣的春聯與鞭炮。超市裡也有許多人紛紛趕著採買年貨,小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拿著自己喜愛的禮物,大街上的每一個人都在這特別的節日,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連這位女孩也不例外。 在糕點店櫥窗玻璃前駐足許久的女孩,望著一盒盒精緻的春節禮盒,憶起了十三年前…..。 在女孩的記憶中,老家在農曆年底,都會有打甜粄、吃甜粄的習慣。每家每戶都會用糯米磨成粉打成甜粄,不管是家家戶戶門前、老祠堂、機關大院門口,時不時會有打甜粄的場面。記得曾經的夜晚,村子裡的小巷被米的熟香填滿了,鄉村之夜的寂靜,也被農家灶屋裡乓乓磕粿模的聲音敲的細碎,磕擊聲中還有農婦們呱呱的說笑,那就是鼓聲伴奏的小夜曲了。 在那時,小女孩或許不懂這其中的意涵,看見外婆在製作甜粄,只覺得期待吃到各式口味的甜粄,以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直到女孩長大成人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時,才明白外婆在這些甜粄中對於自己的期許。女孩非常懷念,小時候在春節,家裡做甜粄的氣氛。或許許多年因為工作忙碌沒辦法回家,卻透過了甜粄,聯繫了女孩與家鄉的感情。每當女孩遇到挫折時,總是能想起外婆製作的甜粄,有紅、白、黃三色,而白跟黃其實象徵了金銀,也是外婆希望女孩在工作上能夠順利,財源廣進,也希望女孩的生活能夠越來越好。 雖然女孩去過許多地方過年,她可以記得海邊的煙火,台北跨年夜101壯觀的夜色,也可以記得與一群好朋友們到各式餐廳慶祝春節,享用年菜,更可以在國外悠閒度假,透過電視轉播看見春節的熱鬧與盛況,但是,當這位女孩想起了老家,回到了老家過年,她才知道,這熟悉的感覺,熟悉的甜粄,其中的吉祥祝福之意是最為珍貴的。透過甜粄,透過飲食,聯繫起女孩與家鄉之間的情意,這是哪兒都取代不了的。 改寫自沈兆的七言佳句 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 年歲盼高時時利

冬之謎底:冬至.湯圓

冬至大如年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氣,這天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即為古人所說「陰極之日」,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陽氣漸漸回升,形成一個交接時刻,所以古人將冬至視為迎接陽氣的重要日子,與其他節氣相比,其重要性好比過年,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因此有「冬至大如年」一說。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這天,每個外出或在外地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這表示了年終有所歸宿的意思:而閩台地區則認為每年的冬至是全家人一同團聚的日子,所有人這天都必須回家祭祖,若是在外不回家的人就是不認祖宗,以上皆可看出冬至被人們所重視的程度。 根據記載,早在周朝,冬至就有國家祭祀大典,民間會利用冬至日到郊外進行祭天、祭祖的活動,當時是依循著周曆的;一直到漢武帝改為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與冬至分開,至此冬至節從漢代開始成為通行的節日。 團聚天、圓滿年 冬至過節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宋,一直延續至今。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會在這天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們也在這天祭拜自己的父母、祖先。在台灣,冬至稱為冬節,主要的民俗活動是搓湯圓祭拜家中諸神以及地基主,同時也會舉行祭祖活動,那麼在冬節這天,婦女們會在清早時開始「浮圓仔」,也就是煮湯圓,接著拿去祭拜神佛後,便再拿去祭祖,祭祀完畢後,全家人會團聚著一起品用湯圓,湯圓在這天又稱冬節圓;中國南方也會在冬至這天食用以米麵製成的圓形食品,即「湯團」、「團子」等,而湯糰有餡料者用作祭祖,無餡料者用作祭神。 兩個地區在冬至這天吃湯圓皆是象徵著圓滿、團圓,更寓意著全家人年終團聚,不只是期望每年的年終全家人都能圍坐在一起,一同享用冬節圓,享受過節的歡樂氣氛,更祈願來年每人都能圓滿、每年都能團圓。而冬至吃湯圓除了圓滿、團圓的寓意外,自古民間已有天地的觀念,湯圓的圓形即是象徵著天與陽,於是以圓象徵著在「陰極之日」迎接陽氣,具有「取圓以達陽氣」的意思。 一直以來無包餡湯圓即分為紅、白兩色,雖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但是為什麼是分成兩色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人們往往以紅、白兩色寄寓為「陰陽交泰」,這也是冬至這個節氣的重大指標,如前述所言,冬至為「陰極之日」,過了冬至,陽氣漸升,白晝漸長,而冬至恰恰成為了陰陽交替、晝夜長度交接的時刻,紅、白兩色湯圓即代表著冬至此項標誌。 相信大家都聽過

冬之謎題:粉嫩如臉頰,雪白如皓月

       寒冬臘月,風雨淒淒。 枯黃的落葉,乾枯的枝條, 草木凋零的景象, 是寒冬的象徵。 但這不代表萬物的結束,而是新生命的開始。 炊煙裊裊,一縷一縷從那熟悉的三合院中飄散開來,我知道,一定是外婆又為了遠道回來的我們,親自烹煮一桌佳餚。 還未走到門口就聞到陣陣的飯菜香,明明還有點暈車的我,聞到這令人垂涎三尺的香味,難受的感覺頓時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肚子裡那如雷的聲響,咕嚕咕嚕的聲音,像是在跟我抗議五臟廟已許久未被祭拜了,真是太不虔誠了! 在這寒冷的冬夜,在這團聚的時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已過花甲之年的外婆,總會堅持親自下廚,煮出一道道秀色可餐的美食佳餚。而我最愛的,也是外婆最拿手的,就是那一顆顆模樣可愛的小圓球,粉、白兩色的小圓球平靜的沉浸在鍋裡,像是安靜地祈禱著自己將會是下個幸運兒,有幸被挑選到能夠坐上通往山洞的列車。 (桂花餡) 身為外婆的拿手菜,在餐桌上一定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可今天的小圓球卻擁有兩席!原來是外婆因為我們一家要回來團聚,特地大顯身手,煮了兩鍋不同口味的小圓球。一鍋是小圓球:包入桂花餡料,再裹入核桃仁,並搭配紅豆烹煮而成的甜湯。外婆會先將粒粒分明的紅豆洗淨並悶煮至軟爛,香甜的紅豆湯便準備就緒,接著再將小圓球煮熟,最後加入紅豆湯中,成為可口的甜品。而另一鍋是搭配蝦米、茼蒿、香菇、瘦肉等做成的鹹湯,外婆會先將配料洗淨、炒好,接著加水煮滾,在這個過程中再另外將小圓球煮熟,最後將小圓球加入湯中,成為美味的鹹湯。 早已抗議許久的五臟廟,驅使著我向外婆的拿手菜進行「猛烈的攻擊」,不一會兒的時間,滿滿的兩鍋湯品已經見底,只剩嘴裡殘留著的一點餘溫。 外婆的拿手菜、可口的小圓球,使我的冬天從未感到寒冷,反而有著被太陽擁抱的溫暖。 改寫自符曾的《上元竹枝詞》: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猜一時令飲食)

秋之謎底(二):重陽節.菊花酒

重陽&重九 重陽節,又稱踏秋節,於農曆九月初九時過節,二九相重,故重陽又稱九九或重九,而「重陽」是根據《易經》六陰九陽之說命名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而九月九日這天,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所以這天稱為「重陽」或「重九」,人們在這天會過重陽節。 重陽節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自魏晉時期開始,重陽過節的氣氛逐漸濃厚,且倍受歷代以來的騷人墨客吟詠創作,直至到了唐代,正式訂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此之後歷朝歷代皆過重陽節,並延續至今。 而重陽節還有幾個不同的別稱哦!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1.            祭祖節: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同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對於港澳地區而言,重陽節是除了清明節之外,另一個也需要登高掃墓、祭拜祖先的日子,故其被視為另一個清明節。在古代也有許多關於重陽祭祖的描述,例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即是描寫著宗族親人皆在故鄉從事重陽節的祭祖活動,卻只有王維一人獨在異鄉、孤單寂寥,在這個時刻分外的思念故鄉、懷念親人。 2.            登高節: 在古代,每逢農曆九月初九,都會舉家登高望遠、登高郊遊,此習俗自漢代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而漢代除了登高郊遊外,還會參加野宴。如唐代詩人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提到了身處異鄉的他,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的景況。如第一點所說,登高望遠發展到後來,人們會趁著登高之便進行掃墓,增加了人們在重陽節慎終追遠的孝親精神,也提升了這個節日的意義。 3.            敬老節: 重陽節,九月九日,「九九」與「久久」諧音,取其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寓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由此重陽節具有為老人祝壽吉祥、祝禱安康的節日意義。台灣於民國六十三年內政部將重陽節訂定為「老人節」,不僅增加了重陽節的內涵,更弘揚了「敬老崇孝」的傳統,宣揚敬老的美德。 菊花酒.濃醇香 重陽節有非常多的傳統民俗活動,例如登高望遠、踏青、賞菊、祭祖、佩茱萸、和家人團聚、敬老活動等等,而舉凡重要的節慶都有特殊的食品,重陽節也不例外,最特別的是在重陽佳節,中國民間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

秋之謎題(二):晶瑩剔透,嚐盡鄉愁

金燦燦的稻穗,紅通通的楓葉,又來到這個深秋時節。 深深的秋天,深深的思念;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哀愁。 結束一周的繁忙,興奮地迎來周末的行程。美好的周六早晨,陽光明媚,空氣清晰,與好友們相約為期一周的阿爾卑斯山健行之旅! 來到瑞士工作了大概三年的時間,剛開始的我遭遇了許多挫折,語言不通、風俗民情不同、文化差異大、令看好自己的上司失望等等的情形,都使我壓力大到失眠了整整一年。因為如此,一度想要放棄並回國,多虧家人的鼓勵與支持,使我有繼續向前的動力。而這一年裡我努力的學習瑞士的文化、持續調適身心靈的狀態,並且結交了多位瑞士朋友,使自己盡快地融入瑞士的生活,也透過朋友們的照顧,讓獨自在異鄉的我不再覺得如此孤獨。 而這個周末就是這些朋友相約我前往阿爾卑斯山爬山健行!來到瑞士這麼久,一次都沒有去過阿爾卑斯山,所以對於這次的行程可以說是期待已久,且印象非常的深刻!雄偉的山峰,壯觀的景色,美得不自勝收,也驚得我久久合不攏嘴,山清水秀震撼著我的心靈,開闊了我的視野,壯闊的美景深深烙印進我的腦海,一輩子都無法忘卻這震懾住我的景致。 令我最為之動容的是當我登上頂峰的那份感動!經過自己的堅持與努力,最後成功登上頂峰,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群山峻嶺,以及山下渺小的房屋,這時才真正體會到杜甫所說「一覽眾山小」的感觸,那是多麼觸動人心的一幕啊!與此同時,忽然之間遙想起故鄉的山巒,心中湧起一分感慨,「如果這時我的家人們能夠與我一同欣賞美景,享受這份感動以及登上頂峰的成就感該有多好?」隨著這個念頭出現,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人也就不禁惆悵起來,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傷感的心情隨著秋風的吹拂逐漸地增加。 「來吧!一起來慶祝!」,飄遠的思緒突然被這句話給拉了回來,原來是同行的友人為了慶賀我們成功都上山頂而特別準備了神秘禮物。大傢夥圍坐在一起,喝著這令人沉醉的瓊漿,濃、純、香充分體現在這玉液當中,對於這時的我而言真是舉杯澆愁愁更愁啊!只好看看那南飛的鳥兒,希望牠可以將我的思念傳遞給我的家人們啊!雖然這次旅行帶著點感慨的情懷,卻也最令我難忘,最使我動容。 改編自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猜一時令飲食)

秋之謎底(一):中秋.月餅

中秋,一個月圓人團圓的日子 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為中秋節,也稱為八月節。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便是每戶人家團圓相聚的時候,一同在外頭欣賞皎潔的明月,吃著擁有悠久歷史的月餅,將思念與寓意寄託在月餅當中。 月餅傳說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就有秋天祭月的儀式,而在民間八月中秋的時候,也有拜月的習俗,其中月餅便是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餅,古稱「胡餅」,別稱「宮餅」、「小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然而關於月餅的由來卻眾說紛紜。 相傳在唐高祖年間,邊寇犯境,皇帝派遣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最後李靖取得了勝利,並於八月十五日凱旋而歸。 當時有個經商的吐蕃人向唐高祖李淵獻餅祝捷,李淵看了十分地高興,接受了餅盒,並取出盒中的圓餅,指著天上的明月笑說 : 「應將胡餅邀蟾蜍。」 說完便將盒中的餅分給了其他的臣子,而此詩指的「胡餅」,就是後世所稱的「月餅」,這是月餅由來的一說。 還有其他傳說? 另一說是,在元代末年的時候,當時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統治,想要反抗推翻元朝政權,然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於是劉伯溫便想了一個計策,希望藉此組織群眾起義。 他藉由散佈將有瘟疫的流言,讓民眾們於中秋節的時候買月餅避禍,然其餅內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民眾看見此字條後,都紛紛響應,因而一舉推翻了元朝的政權。自此明朝建立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於天下,這是最常聽到的月餅由來。 年年中秋明月夜,歲歲月餅盡不同 說起中秋月餅,經由長期的演變與地域的不同,月餅的種類可說是非常的多樣性,不過大致上還是分成五大的流派。 (1)廣式月餅 廣式月餅是目前最常見的月餅,它起源來自廣東沿海一帶,其特點是皮薄餡多,通常皮餡比為    2 : 8 ,油脂含量相較於其他月餅高,吃起來口感鬆軟,且餡料細滑而種類繁多,表面有印花,且光澤突出。目前最受歡迎的口味以白蓮蓉月餅為主。 (2)京式月餅 京式月餅起源於京津及周邊地區,其主要特點是甜度及皮餡比適中,一般皮餡比為    4 : 6 ,而它的外形多呈球形或半球形。在口感方面,它的外層酥鬆但相對較於其他月餅卻來的硬實,並分為紅月餅與白月餅,紅月餅餡料多為乾果和果仁輔以麻油甜面,而白月餅則多為豌豆、棗泥等細膩餡料。

秋之謎題(一):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

夜色漸濃,一輪明月在秋夜裡蘊藏著情思,所謂花好月圓盼團圓…  此刻,是誰在思念著誰? 聽說思念就像秋夜裡的夜空,飄渺而無聲。 涼涼的秋風輕拂,每年的這一個秋夜,都是適合賞月的夜晚,人們常望著天上的明月而泛起了相思,彷彿將心中的思念寄託在風中,傾訴著自身的心意。 一個老人坐在庭院中,獨自欣賞著外頭的景色,在搖椅上輕輕地晃動著,今夜只有他一個人。 一旁的木桌上擺了一盒糕點,那是他住在國外的兒子寄回來的賀禮,他咬了一口糕餅,桂花與芝麻的香氣交織在一起,彷彿看見了當年漢代的湯官在御膳房裡揉著麵團,包著餡料兒。 巧製如白緞般的內盒,與纏繞花紋的紅綾外蓋,所包藏著的是滿滿的思念。 大口咬下的糕餅雖缺了一角,但就像天上的月光一樣,流光粼粼。 團圓的日子就在今夜,老人心想:若能與他的兒子一起賞月,吃著糕餅,即使人間已經沒有了當年漢代的餅師家,也不會像今夜一樣,獨自一人在庭院裡與月光陪伴。 孤單的背影與月光相互依偎,在這個蕭瑟的季節裡,那一盒的糕點是僅留的牽掛。 改寫自《全臺詩》中,鄭家珍的七言律詩:  桂花香裏雜胡麻,漢代湯官巧製誇。  練白猶疑飄素影,綾紅也似吐清華。  齧來蛟口邊曾缺,照徹蟾光色有加。  我願團圓同此夕,人間無復餅師家。 (猜一時令飲食)

夏之謎底(一):端午.粽子

        炎炎夏日,一提到端午節,大家會聯想到什麼?是先想起要吃粽子,緊接著挑起南、北粽的戰爭?還是會想起,小的時候戴過各種卡通圖案的香包?還是覺得屈原真的是可以下去領五百了呢?不管如何,端午節作為中華文化中的四大節日之一,的確有許多值得令人深入了解的地方。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而在夏天這個炎熱的季節,端午節是要慶祝什麼呢?事實上,端午節的起源一開始是和兩件事有關:「夏季驅離瘟神」、「祭龍」。        五月,在仲夏的時節太陽高掛,天氣非常的炎熱,而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之日,所以五月初五被稱爲端午節。然而,五月卻被認為是「惡月」,因為在這個時節也是蚊蟲、蒼蠅最容易孳生的時節,再者傳染病也很容易發生。「五月五日」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這天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預防疫病、避邪。         人們便會在端午節的時候,用各種植物如: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特別是我們熟悉的「艾草與菖蒲」,前者有「招百福」的象徵,插在門口可使主人身體健康;後者則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因此人們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與菖蒲用來驅病、防蚊、辟邪。        在「祭龍」方面,最初是因為南方的百越民族以「龍」為圖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於是在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而「祭圖騰儀式」便是以「龍」作為船型,以競速渡河的形式舉行祭祀。而划龍舟也有送走災邪之意,所以當然是越快越好。由此可知,這便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划龍舟競賽」的習俗起源。 說到這裡,大家所期待的主角怎麼還沒出現?  不急不急,我們接著要說的便是關於端午的傳說。  端午的傳說        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人們就以竹筒裝米投進水中祭屈原,後又以龍害怕的「五色絲」包食物,以避免原本要給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        亦有說端午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伍子胥所輔佐的吳國夫差,因受讒言賜死伍子胥。伍子胥的建言不但未被接受,反而還被賜死,因而在自殺前留下遺言,希望能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

夏之謎題(一):包裹在葉內,正中我心的思念

夏季,是一個熱情的季節,也是一個思念的季節。 特別是在喧囂的假期,空蕩得只剩自己的房間裡,美食成為唯一的慰藉。 人們總說,要過了端午之後,才能把冬衣收起。雖然現在地球暖化很嚴重,我的冬衣不知何時早就已經收拾進衣櫥深處。 這讓人想起才剛過完的梅雨季節,陰雨綿綿的天氣,讓人感覺煩悶而躁鬱。有時甚至讓人思索著,雨季也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那要下不下的雨,在生活之中,若有似無的擾人心緒? 時序終於來到夏季,氣候的炎熱,紅紅火火的石榴花開。前些日子裡楊柳也像我一樣浸在細雨之中,楊柳枝葉低垂著,像極了我滿懷惆悵的心情。 我突然想念起,遠在家鄉的媽媽。雖然通訊軟體發達,也可以經常透過螢幕和媽媽進行視訊。無奈的是,每每連假前夕,要搶高鐵票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宿舍的網路如此的不給力。導致連假一到,當室友在收拾行囊準備回家之際,我只能強顏歡笑的與他們道別。 好想回家。 現在,我卻只能攤在宿舍,享受一個人的「美好」時光。在不得不出門的時候,才發現櫃檯有我可以領取的包裹。原來是來自家鄉,出自於媽媽之手,我心心念念的好味道。 於是我迫不及待的打開包裹,將低溫配送的食物解凍,再放進萬能的電鍋,不過一會兒,陣陣香氣飄出,瀰漫在整個房間之中。我仿佛能夠看見兒時在家,我們一家人一起準備食材的景象: 先將適量的糯米洗乾淨,備妥那充滿香氣的葉子,將米與各種準備好的食材包入葉內。在炊煮的過程之中,我們這些孩子們都想像著,米逐漸將那三角形狀撐得飽滿的景象。同時,空氣中那讓人無法抵抗的香氣,引人垂涎三尺。終於炊煮完成,我們迫不及待的解開繩子的束縛,在撥開葉子的剎那,同時間放縱味蕾的枷鎖。 米飯帶來飽足感,內餡增加口感,特別是那塊肥瘦適中的豬肉,令人特別難以忘懷 。 都還沒吃上一口,我的口水就開始分泌,肚子也忍不住的發出咕嚕聲。電鍋煮好的聲音響起,不說了,我準備開吃了! 改寫自 謝墉詩句: 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將箬葉萱絲韜。 炊餘脹滿峻嶒角,剝出凝成纖纖膏。 土俗清明供祀暮,詩家端午吊離騷。 年年令節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勞。 (猜一時令飲食)